去年秋天,我在东港商务区的一家咖啡馆等人。窗外是灰蓝色的海,起重机像钢铁长颈鹿般缓慢转动。邻座两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正用夹杂英语单词的普通话讨论一个地产项目,其中一个突然笑着说:”在这儿搞投资,你得学会跟海风做生意——它今天给你送钱,明天就能把你的报表吹进海里。”
这话带着某种大连特有的矛盾美学。作为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大连人早就悟透了投资的本质:既要像德国人一样精于计算,又要带着渔民的冒险精神。我认识个做海产冷链的老乡,2015年把全部身家押在RCEP概念上,当时所有人都笑他”拿鲍鱼当股票炒”。结果去年关税协议落地,他的仓库瞬间成了金矿。但酒桌上他跟我说实话:”哪是什么眼光毒辣?就是赌惯了——我爷爷那辈出海打鱼,谁敢说一定能活着回来?”
这种赌性渗透在大连的资本脉络里。你看高新区那些IT公司,表面做着最理性的代码生意,但创始人多半带着点浪漫主义的偏执。有个做工业软件的85后告诉我,他融资时故意把办公室选在能看见海的位置:”得让投资人知道,我们这儿的人敢为个念头砸钱,就像老一辈敢乘木船闯韩国市场一样。”这种近乎表演式的自信,反而比财务报表更能打动某些风险投资家。
但海风的另一面是腐蚀性。2018年那波P2P爆雷潮,大连的受损率高出全国均值17个百分点——太熟悉资本流动的人,反而容易低估暗礁。我亲戚家小区有个退休会计,至今每天举着”还我养老钱”的牌子去星海广场散步,成了对冲基金经理们喝咖啡时窗外的风景线。”金融创新”四个字在这座城市总带着咸腥味,像是被浪头打湿后又晒干的传单。
最近最有趣的趋势是”反向投资”。越来越多北上广深的企业跑来收购大连的老字号,红宝石食品、辽渔集团这些本土品牌突然成了香饽饽。但有意思的是,收购方往往要求保留原管理团队——他们看中的不是产能或渠道,而是那种”海蛎子味”的决策模式:既能用计算器核成本,又敢凭天气预报决定进货量。某私募总监跟我说得直白:”我们要买的就是他们骨子里的风险审美。”
黄昏时我常去渔人码头看垂钓者。他们甩竿的动作和三十年前胶片相机里的身影毫无二致,但脚边的保温箱里放着正在看K线图的手机。这种古老与超现代的拼接感,或许才是大连投资场最真实的隐喻:每次抛竿都是概率游戏,但总有人相信下一竿能钓起鲸鱼。
(配图建议:一张雾霾天里若隐若现的星海湾大桥,桥上有辆装着海鲜货车与保时捷并排等红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