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醉时突然说:”我们这个行业最讽刺的是,真正的好项目从来不需要融资。”这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见过的那个创业者。
那家伙带着一份商业计划书,PPT做得比好莱坞大片还精致,却在讲到核心技术时眼神闪烁。后来才知道,他那套”颠覆性算法”不过是把开源代码重新打包——但就是这样,还是拿到了三千万融资。你说资本是傻子吗?我倒觉得,是我们都太擅长编织童话了。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现在投资人最常问的不是”你怎么赚钱”,而是”你怎么讲故事”。我认识个90后姑娘,靠着把传统民宿包装成”元宇宙线下入口”,愣是从保守的国资基金手里撬走两千万。事后她跟我说:”叔,现在投资人怕的不是项目烂,是怕错过下一个风口被同行笑话。”这种恐惧心理,比什么商业计划书都好用。
但你说这都是泡沫吗?也不尽然。去年我参与过一个医疗AI项目的尽调,那个北大毕业的CTO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讲技术时结结巴巴,可当他演示早期肺癌筛查模型时,整个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服务器运行的嗡鸣。这个最终拿到融资的项目,BP封面上甚至还有个错别字。
最让我困惑的是资本市场的”审美异化”。有些项目明明在解决真问题,却因为不够”性感”被拒之门外。就像我老家那个做农业物联网的师兄,能帮农户把灌溉成本降低40%,却因为客户是农民而不是白领,连续被28家机构婉拒。反倒是那些打着”社交+区块链”旗号,实际在做传销的玩意儿,融资消息隔三差五就刷屏。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价值”的定义。上次参加创投峰会,有个投资人说了句大实话:”现在评估项目就像在菜市场挑西瓜,大家都在装模作样地拍打,其实多半还是看摊主会不会吆喝。”这话虽然难听,但揭露了某种真相——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沉默的匠心反而成了原罪。
有时候深夜翻融资新闻,会觉得特别魔幻:某个做共享充电宝的公司估值能超过百年制造企业,开发换脸APP的团队比研究抗癌药的科学家更容易拿钱。这种错位背后,是不是藏着我们对”速成神话”的集体迷恋?
或许该停下来想想:当资本不再为价值背书,而是为故事买单时,我们到底在为什么样的未来投票?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想明白。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