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城东那片荒地,突然发现围挡上已经挂起了”梦幻水世界2025夏季开业”的巨幅广告。看着效果图上那些色彩鲜艳的滑道和嬉笑的人群,我不禁想起三年前在广东某水上乐园看到的场景——一个投资近十亿的项目,开业第二年就因为同质化竞争陷入价格战,最后连设备维护费都挣不回来。
说实话,现在人人都说文旅是风口,但水上乐园这门生意,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残酷得多。
我认识个做了二十年游乐设备的老江湖,他说现在的水上乐园投资已经陷入某种怪圈:你必须不断追加投资上马更刺激的新项目,否则游客会觉得”不值票价”;但越是追求设备的新奇度,投资回报周期就被拉得越长——这简直是个快乐的无底洞。
最要命的是,这个行业存在明显的”地域饱和效应”。以长三角为例,2016年时大型水上乐园不超过5家,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23家。当开车两小时范围内能找出三四个同质化项目时,消费者就变成了最精明的裁判员——他们会计较哪个乐园的储物柜更便宜,哪个的冲浪池造浪频率更高,甚至哪个更衣室的吹风机不用投币。
但你说这行完全没机会?倒也不是。去年在成都郊区,我见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投资人把水上乐园和温泉养生、夜间灯光秀打包,还搞了个水上电音节。最妙的是他们做了个”四季运营”的方案——冬天把部分水区改成旱冰场,滑道铺上人造雪变成滑雪练习道。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路,反而让项目在第一年就实现了现金流平衡。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过度迷信设备的威力了?就像那个花了八千万从德国进口的”垂直极限”滑道,确实能带来3秒的失重快感,但游客真正记住的,可能是排队时发放的免费冰棍,或者是工作人员多给的一个防水手机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反而构成了口碑传播的真正素材。
现在很多投资者一开口就要做”亚洲最大””国内首座”,但或许我们该学学日本那个只有5条滑道的小型水上乐园——他们把80%的预算花在了绿化和遮阳系统上,家长愿意带孩子从早待到晚,仅仅因为那里是整个关西地区唯一不用担心晒伤的水上乐园。
说到底,水上乐园贩卖的从来不只是水,而是关于夏天的记忆。当投资方沉迷于比拼设备参数时,可能已经忘了:最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个陪你在造浪池里手拉手跳过浪头的朋友,是玩累了躺在沙滩椅上啃着西瓜的惬意,是夕阳西下时从最高滑道俯冲时看到的整片晚霞。
这些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却能让一个水上乐园真正活过三个夏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