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创业,一起来看看吧!

公司内部创业:一场精心包装的职场PUA?

上周五的深夜,我收到前同事老张的微信:”又熬走了一个’内部创业’团队,这次只用了8个月。”配图是空荡荡的工位和半杯冷掉的咖啡。这已经是今年我听到的第三个类似故事——那些被冠以”内部创业”美名的项目,最终都成了职场版的饥饿游戏。

1. 创新泡沫里的囚徒困境

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创业机制,本质上是用KPI的锁链跳芭蕾。去年参与过某互联网大厂的”创新孵化计划”,亲眼见证一个做智能硬件的团队,每周要填7份进度表,每月接受3次高管”检阅”。最讽刺的是,他们的产品评审会上,最终拍板的是一位连蓝牙都不会连接的副总裁。

这让我想起硅谷流传的一个黑色笑话:所谓内部创业,就是给你一个车库的梦想,但要求你按照摩天大楼的施工规范来搭建。某跨国快消集团甚至给创新团队配备了”创业监督员”——这个魔幻的职位专门负责确保”失控的创新”不会偏离年度预算。

公司内部创业

2. 办公室政治的新竞技场

在现任职期间,我观察到一个微妙现象:真正获得资源的”内部创业”项目,80%都是高层嫡系的职场变形记。市场部总监的侄子带队做元宇宙电商,CFO的大学同学主导区块链项目,这些团队往往能在季度汇报时,把PPT里的”用户画像”说成比达芬奇手稿更精美的艺术品。

有个不能说的秘密:很多公司设立内部创业机制,根本不是为了创新,而是为了给组织冗余人员找个体面的垃圾回收站。就像我前东家那支著名的”数字化转型特别小组”,12个成员里有9个是其他部门优化下来的中层,他们的OKR第一条赫然写着:”保持组织稳定性”。

3. 幸存者偏差制造的幻觉

当然,总有人会举出微信、Gmail这些内部创业的成功案例。但就像我常对团队说的:用彩票中奖者来证明赌博合理性,是职场最危险的逻辑陷阱。更多时候,我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

– 三个月前激情澎湃的路演会场

– 六个月后悄无声息的项目复盘

– 十二个月后简历上多出的”创业经历”

某次行业酒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CEO酒后吐真言:”我们每年批200万内部创业基金,其中190万是用来买员工忠诚度的安慰剂。”这话虽然刺耳,但想想那些要求员工用下班时间”创业”,却连服务器费用都要自筹的公司,倒也不算夸张。

4. 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

在彻底悲观之前,去年在柏林遇到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某中型设计公司把内部创业做成了”病毒式裂变”:

– 每个项目必须由跨部门随机组队

– 允许用15%工作时间”走私”创意

– 失败者获得”最佳踩坑奖”

他们CEO有句话很妙:”我们要的不是创业项目,而是创业型溃疡。”这种让组织持续保持轻微不适感的做法,反而催生了几款惊艳的小众产品。不过这种模式最精妙之处在于——它承认大多数创新都会失败,所以把过程本身变成了价值。

回到开头老张的故事,那个解散的团队最后在茶水间留下张便签:”感谢公司给我们做梦的机会,虽然醒来发现枕头是KPI做的。”或许真正的内部创业,应该先拆掉那些名为”支持”的枷锁,毕竟创新这件事,最不需要的就是”科学管理”。

(写完这篇文章时,我司HR刚好发来新的内部创业计划申报通知,申请截止日期是…昨天?这大概就是当代职场最写实的黑色幽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778/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