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间咖啡馆听见邻座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激动地计算着年化收益率。”去年基金平均收益12%,我这才5%…”穿灰西装的那位用力搅动咖啡勺,金属撞击杯壁的声响里裹着焦躁。我突然想起老家菜市场总在电子屏滚动红字的”今日平均肉价”—精明的主妇从不看那个数字,她们只相信自己的手指掐过五花肉膘厚度时的触感。
金融教科书里那个完美无瑕的”平均投资收益率”,本质上和猪肉均价公示屏是同一种魔术。当某私募大佬吹嘘旗下产品三年平均回报率达25%时,他绝不会告诉你其中某只押中元宇宙概念的基金暴涨180%,而另外三只早已清盘退场——就像餐厅宣传”人均消费300元”时,总隐去包间里开罗曼尼康帝的客人与大厅点特价套餐的食客之间,隔着整整一条黄埔江的距离。
真正的投资者应该警惕任何带着”平均”标签的甜腻毒药。我认识的一位苏州绣娘曾边劈蚕丝边嘀咕:”十根丝线平均厚度能绣出凤凰眼睛?笑话!”她宁愿花整个下午比对每根丝线的光泽度,这种偏执让她的双面绣能卖出同行三倍价钱。资本市场何尝不是如此?当所有人盯着沪深300年均线时,真正赚到钱的往往是那些发现某支冷门股现金流异常、或者从上市公司食堂潲水油用量推断业绩的怪人。
更荒诞的是,我们甚至无法真正计算平均收益率。试问谁能在2020年3月美股四次熔断时,精确统计出所有投资者当日实际损益?那些爆仓离场的散户早已沉默地沉入数据海洋底层,就像台风过后气象局只会计算幸存船只的平均受损程度。某券商朋友醉后吐真言:”我们发布的平均收益率报告,本质上是用幸存者的香槟气泡勾兑出的安慰剂。”
或许该用”收益率光谱”取代虚假的平均值幻觉。就像评估城市幸福指数不该只看人均GDP,还要测量深夜大排档的喧闹分贝、公园里太极拳队伍整齐度、甚至垃圾桶里空酒瓶的品牌分布。我认识的一位私募经理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三台显示器:一台显示传统K线,一台滚动着暗网流通的供应链异常数据,最后一台干脆连着西双版纳雨林实时监控——他说从亚洲象迁徙路线能比美联储早两周预判流动性走向。
当绝大多数人还在为跑赢平均收益率而焦虑时,真正的赢家早已在构建自己的评估维度。就像真正优秀的厨师从不迷信菜谱里的”适量”,他们的指尖自有用克秤无法校准的度量衡。所以下次再有人用平均收益率来衡量你的投资成败,不妨笑着反问:”您说的是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还是剔除了失败者的幸存者平均?”
资本市场最讽刺的真相或许是:追逐平均收益率的人,终将成为拉低别人平均值的分母。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