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济南做私募的朋友喝酒,聊起他最近参与的一笔不良资产处置。酒过三巡,他突然拍着桌子说:”老张,你知道最让我意外的是什么?不是那笔资产最终溢价15%成交,而是山东金交所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地头蛇优势——他们能把本地国企、城投公司和民间资本同时摁在同一张谈判桌上,这种资源整合能力,连北上广的交易所都要侧目。”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青岛调研时见过的场景。某地方AMC的副总指着窗外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建筑说:”别看我们这儿不像陆家嘴那么光鲜,但山东的政商关系网、产业沉淀和民间资本流动方式,就像老鲁菜的高汤——看着清淡,底味厚着呢。”
“非标”战场上的地缘智慧
与标准化产品交易不同,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最核心的战场在非标资产。我曾翻过山东金交所的年度报告,发现个有趣现象:他们的农林牧渔资产包成交额连续三年增长超40%。这数字背后藏着精妙的地缘逻辑——山东是农业大省,但农机具抵押、养殖场收益权这些资产,在传统金融机构眼里简直是风控噩梦。
但本地玩家们自有一套评估体系。我听潍坊某个交易顾问讲过,他们判断养猪场收益权价值时,会派人去看猪舍离屠宰场的车程、查验饲料供应商的账期、甚至观察养殖户女婿是不是打算进城送外卖。这种”土法风控”虽然上不了投行报告,却实实在在地盘活了数百亿沉睡资产。
监管套利与创新悖论
不可否认,这类地方金交所在早期确实存在监管套利空间。2017年清理整顿前,某家平台甚至推出过”海鲜收益权拆分转让”产品——把一艘远洋渔船的预期捕捞量做成5万起投的理财产品。这种野蛮创新现在看是荒唐,但当时确实折射出民间资本对投资渠道的极度饥渴。
如今合规收紧后,我反而观察到更值得玩味的现象:山东金交所开始把大宗商品交割、碳排放权这些新兴要素嫁接在传统资产交易框架上。去年他们尝试用区块链记录铝型材企业的应收账款流转,虽然技术层面略显笨拙,但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尝试,或许比生搬硬套金融科技更有生命力。
毛细血管里的金融实验
有次在淄博调研时,当地工商联的朋友打了个比方:”国有大行是主动脉,我们是毛细血管。”这话虽老套,但放在山东的语境里特别生动——当某家陶瓷厂需要续贷但抵押物不足时,通过金交所把窑炉的剩余租约收益权转让给本地投资人,这种操作可能不够”金融正确”,却能让企业多喘三个月气。
我收集过一组对比数据:同样规模的中小企业资产包,山东金交所的尽调报告会比东部同类平台多出20%的”非财务指标”,包括企业主子女留学计划、供应商中秋礼品清单这类看似荒诞的细节。这种带有熟人社会特征的风控模式,某种程度上重构了金融伦理的边界。
未来迷雾中的生存法则
去年底某次行业闭门会上,有位银保监退休领导说过段耐人寻味的话:”现在批评地方金交所容易,但要是真把它们全部关停,山东、河南这些省份的县域金融马上会出现系统性血栓。”
这话或许过于悲观,但确实点出关键问题——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交易平台,正在用某种”不规范的正确”填补着结构性空白。就像我那位私募朋友最后醉醺醺说的:”你们总说要把猪牵到交易所挂牌,但在山东,人家更擅长帮你在村口搭个猪市,还能让买猪的人顺便把明年猪崽的定金都付了。”
或许金融现代化的真正命题,不在于建造多少座标准化大厦,而在于如何让这些生长在泥土里的交易生态,既能保持活力又不至于野蛮疯长。这个度的把握,可能比设计任何金融衍生品都更需要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