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2018年深冬那个傍晚,缩在北京金融街的星巴克角落,对面那位管理八位数资金的朋友突然苦笑:“知道吗?今年最成功的策略,是年初清仓然后去三亚躺平。”他搅动着凉透的美式,补了一句:“可我们这种人,偏偏总觉得能赢。”
这话像根刺,扎破了当年所有关于“结构性机会”、“估值修复”的幻想。回头看2018,它根本不是一场普通的熊市,而是一次对投机信仰的集体处刑——用整整一年的阴跌,教会市场什么叫“逻辑失效”。
一、当所有剧本都写了相同的悲剧
年初时大家不是没有期待。供给侧改革红利未消,“新经济”独角兽们摩拳擦掌准备登陆港股A股,甚至中美摩擦刚冒头时,还有分析师鼓吹“国产替代行情”。我有个私募同行甚至押上全部身家赌军工板块,理由是“地缘政治紧张必催生暴利”。
结果呢?贸易战子弹飞了三个月后,他惨笑着给我看净值曲线:“知道最荒诞的是什么吗?连避险资产都不避险了。”黄金跌,比特币腰斩,就连以往最稳的消费白马也因为业绩增速“仅达预期”而崩盘。市场像得了厌食症,喂什么吐什么。
某个深夜复盘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根本不是基本面问题,而是信任体系塌方。你无法用PE衡量政策风险,用DCF模型贴现不确定性——当推特总统随手发条关税威胁就能让万亿市值蒸发时,所有估值模型都成了纸糊的铠甲。
二、那些在深水区挣扎的“聪明人”
最魔幻的是看各路精英的挣扎。某百亿基金经理在路演时反复强调“历史分位数低位”,却被散户呛声:“您自己跟投了吗?”量化团队发现过去十年有效的因子里,唯独“超跌反弹”因子持续失效——市场跌得连算法都怀疑人生。
我亲眼见过一位宏观大佬在闭门会上摔了PPT:“现在要么认错止损,要么假装看不见!”结果第二天他就因为“短期谨慎”被渠道方暂停合作。真是个黑色幽默:当你开始说真话,市场先封你的口。
有个细节特别刺痛我:往年西装革履的投行精英们,开始偷偷研究东南亚房产和比特币矿场。某券商首席甚至自嘲:“现在推票不如推卸妆油——至少小姐姐们刚需。”
三、熊市撕开的不仅是账户
但真正让我后怕的,是看到某些“常识”的崩塌。曾经坚信价值投资的朋友开始日夜盯期货夜盘,定投十年的银行职员悄悄问我要不要割肉买P2P。在足够长的绝望里,理性反而成了最奢侈的负担。
记得十月份某天沪指跌破2500点时,营业部门口抽烟的老股民突然大笑:“好啊!跌到998点才好!推倒重来!”他通红的眼睛里有什么东西熄灭了。那一刻我忽然懂了:熊市最残忍的不是财富蒸发,而是它强迫所有人直视自己贪婪的底色。
尾声:在废墟上捡拾枪械的幸存者
如今再看2018的K线,倒觉得像道狰狞的疤痕。它彻底杀死了“牛市永动机”的童话,却也让活下来的人学会在炮弹坑里找子弹。我那位去三亚的朋友后来坦白:他全年唯一赚钱的操作是 Short 了自己公司的股价。
或许这才是2018最大的馈赠:当所有神话破灭后,我们终于肯承认市场本质是片黑暗森林。而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只是最能忍受痛苦的现实主义者。
(后记:写到这里时收到推送——某知名基金经理再度道歉产品净值创新低。突然想起2018年他说的“黄金坑”。你看,市场从不惩罚错误,只惩罚记性太好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