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发创投:当资本遇见江南水乡的慢哲学
上周在平江路偶遇一场暴雨,躲进茶馆时邻座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正在用吴侬软语讨论”DPI”和”跟投比例”。这种奇妙的违和感,恰似苏州国发创投给我的印象——在评弹声里运筹帷幄的现代资本操盘手。
(一)
多数人对政府背景创投的想象还停留在”戴着红袖标的钱袋子”阶段。但去年参与某次投后路演时,国发某位投资总监的发言让我记忆犹新:”我们比市场化机构更懂’等一朵花开’的耐心。”这话听起来像公关话术,直到看见他们持续五年跟投某生物医药企业,期间经历三次临床失败仍不撤资。这种”慢投资”逻辑,或许源自苏州人骨子里”孵螃蟹”的智慧——阳澄湖渔民都明白,绑着草绳慢慢爬的蟹才最肥美。
(二)
有意思的是,这家带着国资标签的机构,在硬科技赛道却比许多民营资本更”敢赌”。去年某半导体设备项目融资遇冷时,他们的尽调团队直接住进了企业实验室。后来才知道,这种”土办法”源于十年前投资某纳米材料企业的教训——当时只看财务报表差点错过独角兽。现在他们办公室挂着幅有趣的书法:”算盘要打,显微镜也要看。”这种混搭风,倒像是苏州园林里突然摆上台电子显微镜。
(三)
有次和深圳某机构朋友聊起政府创投,对方嗤之以鼻:”不就是拿财政的钱刷存在感?”我当即反问:”那你解释下为什么国发早期投资的某AI企业,在B轮时宁要他们的战略资源,也不要更高估值的纯财务投资?”政府背景在特定阶段反而成了优势,就像苏州的双面绣——一面是政策资源网,一面是市场化针脚。
最近注意到他们开始布局合成生物,这让我想起园区李公堤的改造——既保留飞檐翘角的形制,又注入现代商业的魂。或许最”苏州”的投资哲学正是如此:用园林的布局思维做组合,拿刺绣的精细功夫投项目,最后像评弹一样,把资本的快节奏谱成吴语的悠长调子。
(写完才发现茶杯里的碧螺春已经凉了,这大概就是苏州式资本的隐喻——看似温吞,回甘却悠长。)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