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听说没?城东老张那个新能源项目,搞到了三千万首发基金。”他捻着花生米的手指微微发抖,眼睛里闪着某种我熟悉的光——那是三年前比特币冲上六万美金时,他在交易所有过的眼神。
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首发专项基金”,早就从催化剂变成了兴奋剂。
这个圈子里的人总爱把“抢占赛道先机”挂在嘴边,可你看看那些拿到首轮融资的项目——去年冒出二十多家做固态电池的,今年还能喘气的只剩两家。资本像撒豆子一样遍地播种,赌的是万一有一株能长成参天大树。但问题在于,这片土壤里早就挤满了渴望养分的根系,而阳光永远只够照到最顶上的几片叶子。
我见过太多被首发基金催熟的怪胎。某个做AR眼镜的团队,产品还没通过压力测试就急着开发布会,因为投资协议里写着“必须在本季度完成市场声量KPI”。结果用户戴着看了十分钟演示视频就开始头晕,论坛里最火的帖子是教你如何用退货运费险白嫖体验机。你说这是创新还是行为艺术?
更荒诞的是评审机制。上个月受邀参加某创投路演,看着西装革履的评委们给每个项目打分。穿定制西装比穿卫衣的创始人平均高1.7分,用英文夹杂演讲的比纯中文讲述的多拿15%投票,甚至PPT用深蓝色基调的都比亮黄色的更受青睐——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偷偷统计了三年数据。有时候觉得他们选的不是项目,是在玩真人版模拟人生。
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那种“复制黏贴式创新”。自从某个社区团购模式拿到巨额首投后,我小区半径三公里内出现过七个同名不同姓的买菜平台,连优惠券面值都分毫不差。这哪是创新创业?根本是大家集体参加了场资本驱动的抄袭大赛。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首发”的含义。这个词原本带着破晓的曙光感,现在却越来越像赌场里骰子落定前的嘶吼。真正的创新不该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选手的呼吸节奏——需要留白,需要试错,甚至需要允许沉默的失败。可惜在资本洪流里,沉默往往意味着死亡。
放下酒杯时老王突然问:“你说我要不要也去搞个元宇宙项目?”路灯在他头顶投下摇晃的光影,像极了那些在融资PPT里飞舞的曲线图。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