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老交易员,他在2015年牛市顶峰时,曾用两百万本金单日滚动操作获利近四十万。那天收盘后他坐在营业部门口的台阶上,手指颤抖得连烟都夹不住。”这不是赚钱,”他对我说,”这是在和魔鬼玩掷骰子,只不过今天的魔鬼手气差了些。”
所谓”做T”,本质上是一场针对人性弱点的精密围猎。表面上,你在利用股价波动赚取差价;实际上,你是在用理性包装贪婪,用技术分析掩饰赌性。我见过太多人沉迷于那种虚假的掌控感——仿佛通过五分钟K线图和MACD金叉就能驯服市场的野性。这让我想起古罗马的占卜师通过观察飞鸟内脏来预测战争胜负,现代交易员盯着闪烁的屏幕,与那些披着兽皮的先知有何本质区别?
最讽刺的是,真正靠”做T”实现稳定盈利的人,往往是最抗拒频繁交易的那批人。他们像潜伏的鳄鱼,大部分时间静止不动,只在确定性极高的机会出现时迅猛出击。而天天在盘中追涨杀跌的,反倒是给券商贡献佣金的主力军。某券商朋友私下告诉我,他们最喜欢的客户就是沉迷”做T”的中产——这些人的账户寿命很少超过十八个月,但交易频率是长期投资者的二十倍。
当前量化交易席卷市场的背景下,个人投资者的”做T”行为愈发显得悲壮。当你还在用肉眼识别双底形态时,算法已经在纳秒级别完成了千次套利。某次我参观一家私募的机房,排列整齐的服务器闪着幽蓝的光,工程师轻描淡写地说:”这里每秒钟产生的交易量,相当于整个营业部散户一个月的操作。”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像是在用弹弓参加现代战争。
或许”做T”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创造财富,而像古代僧侣的面壁修行。在无数次被市场打脸的过程中,你终会认清自己性格的缺陷——可能是过度自信,可能是恐惧犹豫,也可能是那种该死的、总想扳回损失的不服输心态。我见过最成功的转型者, former day trader(前日内交易者)现在管理着家族基金,他说那段疯狂做T的日子是昂贵的学费,”教会我的不是技术,而是认清自己不适合做什么”。
收盘的钟声又要响了。那些还在屏幕上追逐着跳动数字的人,或许该问问自己:你真正在狩猎的,究竟是利润,还是多巴胺驱动的幻觉?在这个零和游戏里,最精妙的”T+0操作”,可能是及时把自己的理智从赌桌撤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