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我在小区门口的银行遇见老张。他攥着刚到期的大额存单,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三年期,年化3.85%,现在倒好,新发的产品连3%都够呛。”柜员推荐他买某款”R2级稳健理财”时,他扭头问我:”这玩意儿…不会亏本吧?”
这个问题像根鱼刺卡在喉咙里——我们都假装不在意,但每次吞咽都提醒着它的存在。
中低风险理财到底会不会亏本金?官方说法永远是”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理财产品不保本”。但真正经历过市场毒打的人都知道,有些教训比说明书上的小字更刺眼。
2022年那波债市踩踏我还记忆犹新。当时买的某国有行明星产品,七日年化曾经稳稳站在4.2%,结果十一月连续一周每天跌掉半个月收益。客服电话被打爆时,客户经理的回应很艺术:”这是正常市场波动。”但当我打开账户看到连续飘绿的数字,突然意识到所谓”波动”就是把你钱包里的钱晃出去点的文雅说法。

最讽刺的是,当时同期到期的三年期定存虽然利率低些,但至少本金纹丝不动。我们追逐那多出来的1%收益,却选择性忽略了”净值化”这三个字背后的獠牙。
现在我学乖了。看理财产品先翻最后三页的投资组合明细,发现信用债占比超30%的直接pass——那些AA+评级的企业债,违约时比P2P跑路还干脆。曾经买过某款主打”高等级国企债”的产品,结果踩中某知名地方城投的雷,虽然最后刚兑了,但那半年每晚盯着新闻等公告的焦虑,折算成精神损失费早超过赚的利息。
银行理财师最爱说的”资产配置”其实是个文字游戏。R2级产品里塞满的二级资本债、永续债,波动起来比股票还刺激。去年某股份行的理财产品单日跌0.8%时,我朋友还调侃:”这稳健程度,不如直接去买创业板ETF呢。”
最近我发明了”奶茶测试法”:把预期收益换算成每天能买多少杯奶茶。当发现某款180天产品可能多赚12杯奶茶却要承担本金亏损风险时,突然觉得手里的珍珠不香了。说到底,我们贪恋的不是那点收益,而是被”稳健”两个字哄出来的安全感幻觉。
现在遇到推荐理财的,我会反问:”如果把您明年奖金全买这个产品,您睡得着吗?”观察对方瞳孔震颤的幅度,比看一万份募集说明书都管用。
(后记:老张最后买了国债逆回购。他说每天看着账户里多出两块钱菜钱,比等着未知的净值波动踏实多了。有时候所谓理财智慧,不过是认清自己心脏能承受多大惊吓。)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