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老同学阿强突然发来一条微信:”兄弟,借我5万周转,下个月高能智投的分红到账立马还你。”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这个曾经嘲笑”炒股不如买彩票”的务实派,什么时候成了”金融玩家”?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某咖啡厅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考究的中年人正热烈讨论着”对冲套利模型”,桌上摆着的却是《三天学会股票大作手》这种地摊读物。当时我就有种奇怪的违和感,现在想来,或许这就是高能智投们精心设计的”认知烟雾弹”。

一、数字游戏里的心理炼金术
根据公开报道,高能智投涉案金额超过20亿。但数字会骗人——真正可怕的是它创造的那套”金融身份认同”。我采访过三位受害者,最令我震惊的不是亏损金额,而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刚开始确实赚到钱了。”
这简直是把庞氏骗局玩出了行为经济学的高度。先让你尝到甜头,然后利用人的自我证明心理(毕竟谁愿意承认自己上当?),最后用”进阶课程”、”VIP通道”完成收割。某位化名”老K”的操盘手曾私下说:”我们卖的不是理财产品,是普通人逆袭的幻觉。”
二、监管的”猫鼠游戏”新变种
有意思的是,这类平台往往注册为”信息咨询公司”。就像把赌场包装成”棋牌俱乐部”,他们深谙监管的模糊地带。去年参加某金融论坛时,一位不愿具名的监管人士感叹:”现在这些机构比我们研究政策还透彻,总能快半步找到漏洞。”
更吊诡的是它们的生存策略。不同于传统诈骗的一锤子买卖,高能智投们会刻意控制”爆雷”节奏。就像温水煮青蛙,让受害者直到最后都在怀疑:”是不是我操作有问题?”这种心理操控术,恐怕连某些P2P平台都要自愧不如。
三、金融文盲时代的投机狂欢
我书架上有本《穷查理宝典》,里面芒格说:”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但在这个短视频教人”财富自由”的时代,耐心成了最稀缺的品质。
某大学金融系主任跟我讲过个黑色幽默:他们做过测试,把高能智投的宣传文案去掉公司名给经济学教授看,超过三成认为”理论框架合理”。当专业壁垒被话术攻破,普通人的防线又在哪里?
尾声:骗局的另一面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阿强借钱时说的那句话:”这次真的不一样。”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金融神话,就像每个赌场都需要几个”差点赢钱”的故事。区别只在于,过去的”仙股”还穿着脏背心,现在的”智投”已经学会用Python写周报了。
(后记:就在截稿前,阿强发来新消息:”兄弟不用借了,平台说系统升级提现暂停…”这大概就是最中国式的金融教育——用真金白银买来的清醒课。)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7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