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去保定参加一场创业沙龙。高铁站外,几个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正用手机拍”欢迎来到保定”的标牌——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外包团队,刚把技术部门整体迁到支点创业基地。其中戴黑框眼镜的男孩说:”同样的工位,北京租金够在这儿养三个团队。”他身后玻璃幕墙上,”支点”两个字的投影正巧落在一家驴肉火烧店的招牌旁,这种魔幻混搭突然让我想起创业维艰里那句:”所有伟大都诞生在混乱的边缘。”
一、小城创业的”土味辩证法”
保定支点基地最让我惊讶的,是它毫不掩饰的”实用主义美学”。没有北京众创空间那些赛博朋克风的装饰墙,取而代之的是满墙的税务申报流程图和社保政策对比表。入驻企业里既有研发AI视觉的科技公司,也有给雄安工地供应钢结构的老牌厂商。这种”混搭”常被一线城市的投资人嗤之以鼻,但基地运营总监老李的说法很有意思:”雄安建设工地的智能监控系统,最后就是本地钢厂和清华团队在这儿喝驴火时谈成的。”
这让我想起硅谷教父保罗·格雷厄姆的观察: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相邻可能区”。保定支点最聪明的设计,是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宏大叙事,拆解成具体到可怕的资源对接会——上周的智能建造专场,某央企采购负责人直接带着2024年的钢筋需求量清单来路演。这种”土到极致”的务实,反而让很多花哨的”元宇宙创业营”相形见绌。

二、逃离内卷的”次优解悖论”
深夜的基地咖啡区总坐着两类人:一类是北京回流的技术骨干,正用降维打击的方式改造本地产业;另一类则是本地二代企业家,他们桌上常摆着精益创业和河北传统制造业转型白皮书的合订本。有趣的是,这两拨人最初互相看不上眼——前者觉得后者土,后者嫌前者飘。直到某次区块链研讨会上,做箱包外贸的赵总发现,北京回来的架构师小张提出的供应链金融方案,能让他家出口到中东的拉杆箱提前15天回款。
这暴露了一个反常识的真相:三四线创业基地的真正价值,可能不在于孵化独角兽(虽然他们宣传册上印满了这个梦想),而是创造一种”够得着的进化”。就像我认识的内容创业团队”燕小七”,他们专攻石家庄、保定本地商家的抖音代运营,用”北京团队70%的水平,收30%的费用”,去年居然做到了河北细分市场占有率前三。
三、政策红利的”玻璃天花板”
当然,这里的困境同样真实。某个周三下午,我旁观了场令人心碎的路演:做工业传感器的团队被投资人连续追问”团队有没有海归背景”、”专利是否够国际水准”。创始人老陈后来在烧烤摊上嘟囔:”在深圳他们说我有河北口音,在河北他们嫌我不够全球化。”这种撕裂感,恰似保定这座城市的气质——距离北京高铁40分钟,但思维差距可能隔了40年。
支点基地三楼拐角有面”离场企业墙”,上面有些耐人寻味的留言。某家搬去杭州的SaaS公司写道:”感谢这里让我们活下来,但要想长得高…”后面的话被故意擦掉了。基地的应对策略是拉来河北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不过效果还有待观察。
尾声:驴火与拿铁的化学反应
离开那天下着小雨,我看见基地门口同时停着送咖啡豆的冷链车和卖火烧的三轮车。这种奇特的共生,或许就是中国式创业的隐喻:有人瞄准星辰大海,有人专注把三块钱的烧饼卖到一百万只。而支点基地最珍贵的,可能是它默许这两种梦想在同一空间里野蛮生长。
回京高铁上,收到老李发的消息:”知道你们媒体爱写‘北漂回流’,其实我们更想讨论怎么让保定人相信——站在驴肉火烧的案板前,也能做出改变世界的决定。”我突然意识到,所有关于创业的故事,本质上都是关于尊严的叙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