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去年夏天和一个做私募的朋友喝精酿,他抿了一口浑浊IPA,突然问我:“你说张坤的易方达中小盘,到底‘小’在哪里?”我愣了一下——确实,这只规模常年几百亿的巨无霸基金,和“中小盘”三个字放在一起,总有种违和感。就像给东北虎挂上“迷你宠物”的标签,荒诞又迷人。
一、 名字的游戏与现实的悖论
必须承认,“中小盘混合”这个分类本身就带着某种行为艺术色彩。按照官方定义,中小盘股是指市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但当你管理的资金体量达到五百亿时,所谓的“中小盘”早已变成相对概念——就像NBA球员眼中的“矮个子”,放到普通人里依然是巨人。
我翻过他们最近的持仓,茅台、五粮液这些巨头赫然在列。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叫“微型超市”的店铺,走进去却发现货架从柴米油盐一直排到进口红酒。某种程度上,基金命名就像当代隐喻学:重点不是你是什么,而是你想被如何记住。
二、 规模诅咒与调仓的华尔兹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去年三季度他们重仓的某医疗股,在四季度几乎清仓式减持。查看那段时间的成交数据会发现,单日最高成交量不过3亿,而基金当时持有市值近20亿。这就好比要让一头鲸鱼在浴缸里转身,注定要掀起惊涛骇浪。
我认识个持有这只基金五年的老基民,他说每次调仓期都像等待第二只靴子落地——“明明知道经理人正在艰难地挪动巨量资金,却只能看着净值上下颠簸”。这种规模与灵活性的悖论,某种程度上成了顶级基金经理的甜蜜枷锁。
三、 时代滤镜下的认知错位
现在年轻人提到张坤,总带着点追星式的狂热。但很少有人记得2018年那轮暴跌时,这只基金最大回撤超过30%。当时有个段子在圈里流传:“买中小盘就像娶了个暴脾气美人——风光时带你睥睨众生,失控时让你怀疑人生。”
有趣的是,同样的波动放在牛市被解读为“锐意进取”,在熊市却成了“风格漂移”。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说的:经典不是从来如此,而是总有人如此说它。对基金的评判,往往取决于你站在时间轴的哪个刻度上。
四、 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
最近注意到个现象: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把这类明星基金当作“高级理财工具”而非投资品。就像买奢侈品包不再关注皮质工艺,只认Logo本身。这种异化过程暗藏危险——当所有人都冲着基金经理的光环去时,反而最容易忘记投资最朴素的真理:没有永远的神话,只有永恒的周期。
或许某天我们会发现,“中小盘”这个名称最终会成为某种行为艺术式的提醒:在资本市场的巨浪中,真正渺小的从来不是企业市值,而是人类对不确定性的认知边界。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我的基金账户正飘着一抹触目的绿。你看,投资故事的魅力就在于,无论分析得多透彻,我们永远是自己叙事里的那个变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