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年投资新项目?先听听我这个踩过坑的人怎么说
那天晚上和老王撸串,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说准备把房子抵押了,后年All in某个”颠覆性养老科技项目”。我灌了口啤酒,喉咙里泛起的不知是麦芽苦味还是熟悉的担忧——这场景让我想起三年前在深圳湾创业咖啡馆里,那些拿着PPT高谈阔论的年轻人,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正在送外卖。
说真的,当我听到”后年投资”这四个字,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警惕。现在满大街的创投论坛都在鼓吹要布局未来赛道,但很少有人告诉你,大多数所谓前瞻性布局本质上是在为别人的试错买单。去年我参与过某个AR教育项目尽调,团队拿着斯坦福的专利证书,演示时却连最基本的延迟问题都解决不了——最讽刺的是,这个项目的天使轮领投方至今还在各种峰会分享”硬科技投资心得”。
我越来越怀疑,我们是否过度神话了”时机”这个概念。记得2019年所有人都在喊”明年是VR元年”,结果疫情来了,所有VR头盔在仓库里吃灰。现在又有人说后年会是AIGC应用爆发年,但看看今年已经倒下的七十多家AI绘画公司?时机这东西,就像冲浪时追逐的浪头,你以为自己在乘风破浪,可能只是恰好站在了退潮的礁石上。
如果要我押注后年的方向,反而会关注那些被主流嫌弃的”传统行业数字化”。上个月去浙江考察了个给渔具厂做MES系统的小团队,创始人以前是船厂老师傅,他们开发的生产管理系统糙得像是Win98界面,但能让注塑机停机率下降18%——这种项目在路演时可能连BP都写不利索,但比90%的元宇宙项目更接近现金流正循环。

有意思的是,现在真正懂行的人都在悄悄调整策略。某知名机构的合伙人私下跟我说,他们现在看项目先让技术负责人穿成维修工混进工厂,看设备实际开机率:”报表能造假,但机器磨损骗不了人”。这种土法炼钢式的尽调,反而比那些盯着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投资人更早发现瑞幸式的数据陷阱。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前沿科技,只是厌倦了那种言必称”颠覆式创新”的投资狂欢。就像我那个做社区烘焙店的朋友,去年咬牙上了套物联网烤炉系统,本来想搞”云烘焙”概念,最后反而靠实时温控曲线功能拿下了三家五星酒店代工——真正的价值突破,往往发生在技术落地时那些意想不到的褶皱里。
所以如果你真打算后年出手,我的建议可能很扫兴:先把行业研报扔一边,去目标行业的展销会当三天志愿者,听听采购商抱怨现有供应商的哪个细节让他们想骂娘。这些藏在交易缝隙里的痛点,比一百份赛道分析报告更能指向真实的投资机会。
老王最后还是要了那个养老项目的BP,但我在烧烤签子上给他算了笔账:现在市面上一台智能护理床卖8万,而中国失能老人平均养老金是2800元/月。当技术成本与支付能力出现这种荒诞倒挂时,再炫酷的创新都只是富人的玩具。
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明白,或许我们追求的根本不该是”投中下一个独角兽”,而是找到那些能让具体生活变好一点点的改变。就像第一次看到共享单车时,没人想到它最后最大的价值不是解决最后一公里,而是让无数喝醉的人能歪歪扭扭骑回家——商业的本质,终究是给人间烟火留条活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