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年化6.8%的理财产品,屏幕上那个咧着嘴笑的红色存钱罐图标让我突然恍惚——这不就是我侄女动画片里的角色吗?现在连理财APP都要靠卖萌拉客户了?
说实话,第一次在电梯里看到”红小宝”广告时,我还以为是某款儿童教育APP。那个戴着飞行员眼镜的卡通猪存钱罐,举着”让每一分钱都去旅行”的标语,总让我想起女儿收藏的迪士尼玩偶。但当我真正下载试用后,发现这套萌系包装背后藏着相当凶猛的金融逻辑。
他们最聪明的是把风控模型称为”魔法森林防护罩”,把债权匹配叫做”金币配对游戏”。我有次在用户论坛看到个退休教师留言:”每天看着小猪蹦跶着帮我赚早餐钱,比当年看股票K线图舒心多了。”这种情感绑定简直令人细思极恐——当金融产品开始提供情绪价值,理性判断反而成了煞风景的事。
不过我得承认,他们的场景化设计确实精准。比如”梦想储蓄罐”功能,设置目标后每天推送”您的巴黎之旅已攒够埃菲尔铁塔门票”这类进度提示。我太太就为此专门开了个买包基金,有天突然跟我说:”原来以前不是没钱买,是没看见钱变成具体东西的过程。”这种将抽象数字具象化的魔法,传统银行二十年都没学会。

但童话里总是藏着狼外婆。我查过他们背后资产包构成,30%是大学生分期贷债权——就是那些”零首付买iPhone”的债务证券化。看着年轻人用24%利率的借款,去购买年化7%的理财产品,这种诡异的金融永动机,居然被包装成”助力年轻人第一桶金”的故事。
最近发现连我六十岁的老母亲都在用红小宝,她说是因为”字体大还有语音读收益”。有次突然问我:”这个每日收益提现要不要收魔法币手续费?”我突然意识到,当金融术语被童话语言全面替代时,风险认知会不会也被一同消解了?
或许我们正在见证金融民主化的新阶段——通过降低认知门槛让更多人参与理财,但代价是风险感知的钝化。就像给孩子喂药时裹上糖衣,糖衣太甜反而让人忘了药的本质。
现在每次看到那个笑眯眯的猪存钱罐,我总会想起动物农场里那句”所有动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动物更平等”。在红小宝的童话里,或许应该说”所有理财都承诺收益,但有些收益更像童话”。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