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东京的一家小酒馆里,我遇到了一位前日本央行官员。几杯清酒下肚后,他苦笑着说:”我们就像是在沙滩上筑堤坝,一边堆沙子,一边海浪不断冲走它。”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冲销性外汇干预的本质——一场看似精密却充满无奈的货币魔术。
干预的悖论
教科书告诉我们,冲销性外汇干预(Sterilized Foreign Exchange Intervention)是央行通过买卖外汇来影响汇率,同时通过国内公开市场操作(比如买卖国债)来抵消流动性影响,保持货币供应量不变。听起来很完美,对吧?但现实往往比理论骨感得多。
我曾和一位新兴市场央行的交易员聊过,他直言:”冲销就像是用胶带修补漏水的管子,短期能止住喷涌,但压力总会从别处冒出来。”比如,当央行出售外汇储备买入本币以支撑汇率时,理论上要通过购买国债释放等量流动性来”冲销”。但问题在于:市场永远比你聪明。

投资者会立刻意识到,这种干预本质上是用外汇储备的消耗来换取时间,而非解决根本问题。如果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善(比如贸易逆差、通胀高企),市场很快就会看穿这场魔术——就像观众发现魔术师的袖子里藏了鸽子一样。
成本与幻觉
最讽刺的是,冲销性外汇干预的成本往往被低估。2018年土耳其里拉危机时,央行耗费数百亿美元外汇储备试图稳住汇率,结果呢?里拉依然暴跌。为什么?因为市场知道,你的外汇储备不是无限的,而投机者的子弹(杠杆)几乎是无限的。
更隐蔽的成本在于机会成本。那些用于干预的外汇储备本可以用于投资高收益资产,或者作为危机时期的保险。但为了维持一个可能注定失败的汇率目标,这些资源被锁定了。这让我想起一位对冲基金朋友的话:”央行干预就像是用金砖砸自己的脚——金子很贵,但效果未必好。”
心理战的局限性
支持干预的人常认为,即便无法改变基本面,至少可以”吓退”投机者。但现代外汇市场的规模(日均交易量超6万亿美元)让这种想法显得天真。除非你是美联储或中国央行这样的巨无霸,否则单靠干预很难撼动市场情绪。
2015年瑞士央行突然放弃欧元兑瑞郎汇率下限的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训。那天,市场像被捅了马蜂窝一样疯狂波动,瑞郎瞬间暴涨30%。瑞士央行此前花了数年时间干预,结果证明:当市场决心测试你的底线时,再多的外汇储备也可能不够用。
替代方案:不如诚实一点?
或许,与其耗费资源打一场必败的仗,不如换种思路。比如:
– 明确沟通:直接告诉市场”我们不会无限制干预”,反而可能减少投机。
– 结构性改革:与其在汇率上较劲,不如解决导致货币弱势的根本问题(比如生产力低下、政策不确定性)。
– 阶段性浮动:像印度2013年那样,允许货币短期大幅波动,反而吓退了部分投机者。
当然,这些方案都有风险,但哪条路没风险呢?
结语:魔术师的困境
冲销性外汇干预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魔术,观众(市场)最初会被唬住,但一旦看穿手法,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魔术师(央行)的困境在于:明知戏法可能穿帮,却不得不继续表演,因为谢幕的代价可能更高。
那位日本央行官员最后说:”有时候,我们不是在解决问题,只是在管理问题。”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所有干预者的无奈。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