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咖啡,他苦笑着掏出手机给我看——屏幕上是他公司最新一轮融资的新闻稿,标题用加粗字体宣告着“数千万融资圆满收官”。“知道吗,”他搅动着拿铁,“这笔钱到账那天,我们账上实际能动的钱还不到新闻里数字的零头。”
这话像根针,轻轻戳破了创投圈里那个心照不宣的气球。我们总在媒体上看到那些光鲜亮丽的融资新闻,数字一个比一个吓人,仿佛所有创业者都在坐拥金山银山。但真相往往是:那些夸张的融资额里可能包含了大额的老股转让,或是分期三年到账的对赌条款,甚至还有用未来服务抵扣的”资源置换”——说白了,就是现代版的画饼充饥。
我越来越觉得,当下的融资游戏本质上是一场多方共谋的戏剧。创始人需要漂亮数字来提振团队士气,投资机构需要亮眼案例来募集新基金,媒体则需要爆点新闻来获取流量——所有人都在这个链条上各取所需,唯独没人愿意掀开幕布,给观众看看后台的机关布景。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参与过的一个项目。当时我们在尽调时发现,那家被吹上天的”行业黑马”其实早就通过关联交易做高了流水,他们的核心专利甚至是从某个高校教授手里租来的。可当我们在投决会上提出质疑时,有位合伙人却说:”重要的是赛道够热,故事够性感,至于细节…我们可以用对赌条款来兜底。” 结果呢?那家公司去年悄悄注销了主体,而当初的融资通稿至今还挂在各大创投网站的首页。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融资的本质。它不该是挂在创始人脖子上的金牌,而应该是输血续命的导管;不该是媒体狂欢的流量密码,而应该是商业价值的冷静标尺。有时候我甚至偏激地想——那些把融资金额砍掉一半还敢开发布会的公司,反而更值得尊敬,至少他们诚实地面对着自己和市场的期待。
最近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创始人开始拒绝披露具体金额,改用”数千万””近亿元”这样的模糊表述。这看似是退步,我倒觉得是某种觉醒。当数字游戏已经扭曲到失去参考价值时,或许我们该更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用户的复购率是否健康,供应链有没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团队是否具备穿越周期的韧性。
下次再看到融资喜报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笔钱究竟是多少真金白银?分几期到账?附加了哪些抽屉条款?——问这些问题不是 cynicism(愤世嫉俗),而是对商业世界最基本的尊重。毕竟,烟火再绚烂也照不亮前路,能陪着企业穿越黑暗的,永远是扎扎实实的现金流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那位创业者的咖啡杯底还沾着没化开的糖浆,像极了融资新闻里那些永远说不清的隐藏条款。)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