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在陆家嘴某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有趣的对话。邻桌那位穿着皱巴巴西装的中年男子,正对着手机那头的妻子激动地嚷嚷:”和讯财经都说了,这支股票下周必涨!”而斜对角那位戴着劳力士的私募经理,却对着同伴轻蔑地笑了笑:”你还看和讯?那都是给韭菜看的。”
这场景让我想起五年前刚入行时,我的导师老张说过的一句话:”在金融圈,判断一个信息来源是否可靠,首先要看是谁在质疑它。”这话当时听着像玄学,现在想来却颇有深意。

一、那些年被”打脸”的预测
和讯财经最受诟病的,莫过于它那些言之凿凿的市场预测。2018年他们曾连续三周力推某创业板”妖股”,结果该股在短暂冲高后暴跌60%。有趣的是,他们的分析师在事后报告中,将责任完全推给了”市场情绪突变”——这种说辞,像极了天气预报员把预报失误归咎于”老天爷心情不好”。
但话说回来,哪家财经媒体没出过错呢?就连华尔街日报也经常”翻车”。问题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我注意到,和讯的更正声明总是藏在网站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字号小得像是怕被人发现。这种处理方式,难免让人产生某种微妙的联想。
二、谁在给和讯”充值”?
有个业内公开的秘密:很多财经媒体的收入大头,其实来自上市公司”软文”。去年某次饭局上,一位公关公司朋友酒后吐真言:”和讯的’深度报道’版面,明码标价8万一篇。”这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有些基本面稀烂的公司,总能获得”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评语。
不过公允地说,这种现象并非和讯独有。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早已千疮百孔。当《第一财经》都在卖”金股推荐”套餐时,我们或许该反思的是整个行业的生存困境。
三、普通投资者的”信息茧房”
最让我担忧的,是和讯评论区里那些虔诚的追随者。他们像追星族一样捍卫着”老师”的每一个观点,把任何质疑都视为”庄家的阴谋”。这种狂热的信仰,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里的”确认偏误”——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
我的大学同学老王就是个典型案例。三年前他根据和讯的”内幕消息”重仓某ST股票,结果血本无归。但吊诡的是,他现在依然每天准时收看和讯的早盘直播,只是把失败归咎于自己”没把握好买卖时机”。
四、或许我们问错了问题
说到底,”可靠与否”可能是个伪命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单一信源都不应该被绝对信任。我认识的那些真正赚钱的投资者,反而会把和讯当作”反向指标”——当某个观点被他们反复强调时,往往就是该警惕的时候了。
最近我开始尝试一个实验:同时对比和讯、华尔街见闻、雪球三家对同一事件的解读。结果发现,真相往往藏在观点的缝隙之中。这或许才是信息时代的生存之道——不是寻找”可靠”的圣杯,而是培养”鉴毒”的味觉。
(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收到和讯某位编辑的约稿邀请。你看,金融市场永远比小说更荒诞。)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