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开发银行:理想主义外衣下的现实博弈
三年前在马尼拉出差时,我曾站在亚洲开发银行总部那栋颇具未来感的银色大楼前。当地向导打趣说:”这是亚洲最昂贵的理想主义试验场”。当时我只当是句玩笑话,直到后来深入研究亚开行的运作模式,才品出这句话背后的复杂意味。
亚开行最令我着迷的,是其身上那种近乎分裂的双重人格。表面上,它打着”促进亚太地区减贫事业”的旗号,行事风格却像是个精打细算的投行家。我翻阅过他们某国的贷款评估报告——厚达三百页的文件里,关于社会效益的评估仅占最后十章,而前二十章全是关于偿债能力、抵押物价值和汇率风险的精密测算。
这种矛盾在新冠疫情时期尤为明显。当各国急需医疗资金时,亚开行推出了所谓的”快速通道贷款”,但审批流程依然需要经过六轮委员会审核。我认识的一位东南亚官员苦笑着说:”等他们的贷款到位,我们都已经群体免疫了”。这话虽带夸张,却道出一个残酷现实:发展机构的官僚主义有时比贫穷本身更难对付。
更值得玩味的是亚开行的地缘政治角色。表面上它是区域经济组织,实则处处透着日美博弈的影子。日本长期把持行长职位,美国则是最大股东,这种权力结构导致了一个有趣现象: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成立时,亚开行内部竟流露出某种”正宫娘娘见到新宠妃”的焦虑感。去年某次线上研讨会,我亲眼见到两位专家为”亚开行是否该调整对华策略”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场景在五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不过话说回来,若是完全否定亚开行的价值,又显得太过刻薄。他们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入确实令人钦佩,特别是在东南亚偏远地区的微电网项目。我曾参观过菲律宾某个小岛的光伏电站,当地居民第一次用上稳定电力的那个夜晚,据说整个村子都哭了。这种具象的改变,或许才是发展机构最该被记住的模样。
现在的亚开行正站在十字路口。一边要继续扮演传统发展银行的角色,另一边又要应对新兴多边机构的挑战。我个人觉得,他们最该放弃的是那种”救世主情结”——毕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从来不是靠马尼拉总部那些精美的PPT来实现的。
也许有一天,亚开行会明白:最好的扶贫政策,或许是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让自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