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年化5.8%的理财产品。”银行经理说这是最新出的直接融资工具,比存款划算多了!”他眼睛里闪着光,像极了十年前第一次买余额宝时的样子。
我盯着那个花哨的界面突然有点恍惚——金融创新这个词,什么时候从华尔街精英的沙龙话题,变成了菜市场大妈都能脱口而出的日常用语?
说起来挺讽刺。三年前我在陆家嘴某次行业论坛上,第一次听某投行MD眉飞色舞地讲解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台下西装革履的人群频频点头,PPT上那些”非标资产证券化””风险隔离机制”的术语在香槟气泡里飘浮。当时我绝对想不到,这东西有天会出现在我家楼下兴业银行的大堂海报上,旁边还贴着”存款送花生油”的告示。
最让我睡不着觉的是这种工具的”人格分裂”属性。表面上它让普通人能像机构投资者一样参与企业直投,本质上却是个精心包装的套娃游戏。某股份制银行的朋友私下吐槽:”我们就是把房企的应收账款打包成理财产品,再拆成5万起购的小份——这就好比把整头猪拆成肉馅,虽然看起来亲民了,但消费者根本分不清里面掺了多少淋巴肉。”

但话说回来,这种创新确实戳中了时代的痒处。现在年轻人宁愿把钱扔进虚拟货币也不存银行,中年人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却还想搏点高收益。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恰好卡在这个微妙的位置上:比P2P看着正规,比信托门槛亲民,比股票显得稳重——虽然本质上它可能三者缺点都沾点边。
我去年做过一个不太严谨的测试:把10万元分别投入某知名平台的直接融资工具和传统理财。三个月后发现,前者收益确实多出800多元,但赎回时经历的”系统维护””额度限制”等糟心事,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玩现实版”鱿鱼游戏”。
最近监管风向明显收紧后,这个领域开始出现某种荒诞景象。某产品说明书里突然新增了27页风险提示,把”可能损失全部本金”这句话用不同字体重复了5次——像极了保健品包装上”本品不能替代药物”的标注,既想吓退较真的人,又怕真的吓跑客户。
或许我们终将明白,金融民主化从来不是简单地把华尔街玩具搬到老百姓的支付宝里。当某个深夜你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收益数字,突然想起这些钱可能正通过几十层嵌套流向某个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时,那种微妙的失控感,才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理财体验。
(写完这段突然收到老王微信:”那产品我买了20万,你说要不要把定期存款也取出来追加?”我盯着输入框闪烁的光标,整整三分钟不知道该怎么回)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