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不再“保本”,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银行干了二十年的老信贷员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最怕客户问我‘有没有稳赚不赔的理财’——十年前我能拍胸脯推荐保本产品,现在只能递烟岔开话题。”他苦笑着晃荡杯里的威士忌:“因为现在真正值得说的,反而是那些不保本的权益类产品。”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毕竟在普通人的认知里,理财就该是“安全垫”上稳稳收利息的买卖。但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整个游戏规则彻底变了——现在连银行理财都会明晃晃标注“非保本”字样。而权益类产品,恰恰站在了这个变革的风口浪尖。
一、所谓“权益”,其实是与风险共舞的入场券
很多人被这个专业名词吓退,其实说白了就是你的钱被拿去投资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不同于固收类产品吃固定利息的模式,这类产品的收益完全挂钩市场波动——可能一年赚30%,也可能亏15%。

我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更直白:“这就是把散户的零钱凑成大户的筹码,让专业的人去赌场玩更大的局。”话糙理不糙。去年他管理的产品净值从1.2跌到0.88时,有个退休教师每天准时打电话哭诉:“不是说专业机构更稳健吗?”他只能反复解释:“我们选的确实是好公司,但市场恐慌时谁管基本面?”
这种撕裂感很有意思:一方面监管要求打破刚兑培养风险意识,另一方面投资者仍然用保本思维看待所有理财产品。就像让习惯坐旋转木马的人突然去玩蹦极,安全带换成橡皮筋了,心理预期却没跟上。
二、银行理财师的“人格分裂”现场
现在去银行网点经常能看到魔幻场景:理财经理一边指着屏幕上的历史年化收益12%的数据,一边机械复读“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客户盯着那个诱人的数字眼神发亮,自动屏蔽后半句警示。这种人性与规则的拉扯,成了权益类理财销售时的标准默剧。
有个刚从名校毕业的理财经理跟我吐槽:“公司培训时强调必须提示风险,但绩效考核又只看销售规模。上次给客户看了十分钟风险揭示书,最后人家摆手说‘别整这些虚的,你就说去年赚了多少’。”她苦笑着模仿客户语气:“你们银行总不会让我亏本吧?”
这种认知错位背后,是刚兑时代留下的思维惯性在作祟。就像习惯了家长喂饭的孩子,突然要自己拿筷子吃饭,难免会把饭粒撒满桌。
三、赌场逻辑与价值投资的诡异融合
有意思的是,某些权益类产品正在创造新型悖论:明明是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但宣传时却突出某个押注成功的案例。某知名理财子公司去年靠重仓新能源板块业绩爆表,今年路演时却绝口不提其中单一个股贡献了40%收益——这本质上和赌徒炫耀自己押中豹子号没区别,只不过穿着资产配置的西装而已。
更吊诡的是,当越来越多产品追踪相似指数、抱团同类股票时,所谓的分散投资反而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就像疫情期间大家都挤进同一条救生艇,看起来人多力量大,其实翻船风险更高了。
四、给普通人的生存法则
经过这几年市场毒打,我逐渐摸索出几条血泪经验:
1. 看见“业绩比较基准”就当科幻小说看,重点盯着“最大回撤”数据——能接受最坏情况再出手;
2. 别信“明星基金经理”神话,去年封神今年跳楼的戏码见太多了;
3. 权益理财最多拿闲钱的三成配置,且做好放三年以上的准备;
4. 定期赎回收益落袋为安,否则永远是纸面富贵。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很多年轻人开始把权益理财当进阶版花呗用——预期收益10%就敢分期买新款手机,亏了就当缴学费。这种近乎荒诞的乐观主义,不知道是该佩服他们的勇气,还是担忧风险教育的缺失。
说到底,权益类理财像是金融工业化生产的风险转换器:把个体难以承受的波动压力,通过专业机构分摊给更庞大的资金池。但这个机器能否真正平滑风险,最终取决于每个零件(投资者)是否清楚自己正在参与一场没有保底承诺的博弈。
老王最后醉醺醺地总结:“现在帮客户选产品像帮人挑婚纱——得反复提醒‘这衣服不适合日常穿’,但人家光盯着镜子里PS过的效果。”灯光下他推过来的产品说明书上,一行小字格外醒目:“投资者可能损失全部本金”。
或许这个时代真正的理财智慧,是先学会和不确定性共处,再谈如何从中获利。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