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静安寺附近的一家精品咖啡馆,无意间听到了邻桌两位年轻人的对话。其中一人正激动地划着手机屏幕:“这个项目pre-A轮估值已经到2亿了,现在入场还能抢到份额,年化至少三倍起步!”另一人抿了口燕麦拿铁,淡淡反问:“你看过他们的底层资产穿透报告吗?”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融资认购这件事,早已从专业投资圈的黑话,变成了中产咖啡桌上的谈资。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FOMO(错失恐惧症)——怕错过下一个字节跳动,怕错过财富自由的末班车。
但说实话,我越来越怀疑这种狂欢的实质。上个月帮朋友分析某个炙手可热的消费项目,BP里充斥着“新零售生态闭环”、“私域流量矩阵”这类华丽辞藻,却连最基本的单店盈利模型都经不起推敲。最讽刺的是,这个明显存在逻辑漏洞的项目,超额认购竟达到8倍——所有人都在赌自己不是最后接盘的那个傻子。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路演会上西装革履的创始人用PPT编织梦想,台下投资者们一边刷着手机计算回报率,一边默契地忽略那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们投资的究竟是企业价值,还是下一个接盘侠的幻觉?

有个做VC的朋友跟我说过掏心窝的话:“现在早就不看基本面了,就看能不能在12个月内找到下家。”这种击鼓传花式的游戏,让融资认购越来越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庞氏赌局。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没人愿意第一个离场——毕竟上一个这么干的人,错过了共享单车最疯狂的那波红利。
有意思的是,越是经济下行期,这种非理性狂热反而愈演愈烈。或许是因为实体经济能提供的确幸太有限了,人们更需要资本故事来喂养焦虑。我认识的一个杭州宝妈,甚至把给孩子准备的教育基金都投进了某个元宇宙项目,理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元宇宙的起跑线上”。
当然也有清醒的时刻。去年某个新能源项目爆雷后,我亲眼见到一位投资人坐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反复念叨:“他们说的技术壁垒,原来就是买了三台德国二手设备…”那一刻他脸上的茫然,比K线图上的断崖式下跌更令人心惊。
或许我们应该回归最朴素的逻辑:当所有人都能轻松参与的融资狂欢,往往意味着专业主义的死亡。就像在菜市场讨论粒子对撞机,在美容院解读量子计算——表面上人人都是专家,实际上连基本概念都没捋清。
融资认购本应是价值发现的圣杯,现在却成了焦虑变现的捷径。下次当你又被某个光鲜的BP打动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在投资一个企业的未来,还是在购买一个自我安慰的心理预期?
毕竟在这个时代,最昂贵的从来不是金钱成本,而是我们为此支付的认知贴现。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