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树
去年冬天,我在杭州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遇见了一个连续创业者。他面前的笔记本屏幕上是一张思维导图,枝丫蔓延得像棵疯长的榕树。当我无意中瞥见左上角标注着”创业树”三个字时,他苦笑着合上电脑:”种了三年,果子都烂在树上了。”
这让我想起老家院角那棵半死不活的李子树。父亲总说”树挪死,人挪活”,可那些在创业浪潮里不断”挪窝”的人,真比坚守一棵树活得更好吗?
一、土壤里的暗礁
我们总爱把创业比作种树,却忘了检查土壤里埋着什么。去年帮朋友做餐饮项目尽调时,在光鲜的翻台率数据背后,我挖出三份不同版本的供应商合同——像发现树根下埋着腐烂的农药袋。现在想来,那些教人”快速试错”的创业导师,和推销复合肥的商贩有什么区别?

有个反常识的现象:在硅谷车库文化被神化的今天,日本百年企业”金刚组”延续了1400代。他们修庙宇的秘诀是:每根柱子都预留能维持200年的修缮空间。这种”过度设计”在精益创业教条里简直是大逆不道,但或许正因如此,当互联网泡沫破灭时,他们的”创业树”依然挺立。
二、嫁接的诱惑
我认识个90后姑娘,五年内把奶茶店改造成剧本杀馆,又转型成自习室。最近她在朋友圈晒新招牌——”元宇宙主题咖啡馆”。这种不断嫁接新概念的做法,像给果树接上不同品种的枝条,表面枝繁叶茂,主干却早已千疮百孔。
对比之下,深圳华强北那些”土得掉渣”的元器件商铺反倒耐人寻味。二十年前卖BP机配件的小柜台,如今悄然变成无人机零件的集散地。他们没有高喊”颠覆式创新”,只是像榕树的气生根那样,顺着产业土壤自然延伸。
三、年轮经济学
投资人们总爱问:”你的护城河在哪里?”但观察过百年古树的人知道,真正的防御系统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年轮。2018年共享单车泡沫破裂时,我在垃圾场见过堆积如山的报废单车,那些没来得及形成”年轮”的企业,连当柴烧都嫌钢圈硌得慌。
有个做传统纺织的大叔跟我说过句糙话:”创业别学牡丹,开得艳死得快;要学毛竹,前四年看不见,第五年一天长一米。”他厂子里那些1970年代的纺织机还在转,虽然慢,但织出来的提花布成了小众设计师的抢手货。
四、修枝的暴力美学
最震撼的创业课堂是在云南见过的茶树矮化。茶农用砍刀把三米高的老茶树截到齐腰高,伤口处绑着塑料袋。当时不解其意,直到看见第二年春天,那些狰狞的断口处爆出的新芽比往年更肥厚。
这让我想起某位连续创业者的自嘲:”每次破产都像被雷劈过的树,焦黑的部分成了最好的养分。”现在他做企业服务软件,固执地保留着十年前第一个失败产品的核心算法——那截看似枯死的枝干里,藏着意外的抗病毒基因。
深夜离开咖啡馆时,那个创业者突然追出来,递给我张皱巴巴的餐巾纸,上面画着棵只有三根树枝的树:”想通了,明年就做这三件事。”路灯下,简笔画里的树影投在水泥地上,竟比电脑里那幅精密思维导图显得更有生命力。
或许所有创业树的终极悖论在于:当你不执着于让它长成参天大树时,它反而获得了向上生长的自由。就像武夷山悬崖边的野茶树,在贫瘠的岩缝里,活过了整整三十个商业周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