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在望京某栋写字楼的17层咖啡机前,听到两个穿着太空印花卫衣的年轻人激动地讨论着”曲率驱动的用户增长模型”。他们手上的拿铁已经凉透,但眼睛里烧着某种我熟悉的火焰——五年前在区块链峰会,三年前在元宇宙路演,现在,轮到了”Z空间”。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1991523Z”这个融资数额时差点笑出声。这串数字像极了程序员用脸在键盘上滚出来的验证码,但圈内朋友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前六位是金额,Z代表的是第十二维度的坐标参数。得,现在连融资金额都要玩解谜游戏了。
资本正在为”不可描述”买单
传统VC看ROI,新派投资人开始测算ROR(Return on Reality)。我认识某家基金合伙人,最近把TMT团队改组成了”现实扭曲力场评估组”。他们投Z空间的逻辑很诡异:”当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无法突破物理常数时,我们只能投资那些能重新定义’用户’和’收入’的项目。”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越虚幻的赛道,融资条款越具体。某份被我意外瞥见的Term Sheet里,竟然明确规定”创始团队必须保证在第三季度末前让至少15%的用户产生可测量的跨维度认知偏差”。翻译成人话就是:得让用户真的相信这玩意儿能连通异世界。
空间折叠与人性褶皱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某些应用场景的伦理滑坡。某款Z空间社交应用,允许用户上传已故亲人的数字痕迹进行”维度重建”。创始人在Demo日动情地说:”我们让生死不再是沟通的界限。” 台下投资人抹着眼角疯狂记笔记,而我突然想起黑镜里那集抱着AI丈夫哭醒的女人。
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不是在建造巴别塔,而是在给自己挖一个无比精美的数字坟墓。上周试玩某大厂Z空间产品时,系统突然提示”检测到您的现实锚点波动超过阈值”,紧接着强制弹出某品牌维生素广告——你看,就算是赛博涅槃,也逃不过程序化广告的精准投放。
冒险家的新赌场与怀旧者的叹息
我认识个连续创业者,以前做O2O时满嘴”颠覆传统行业”,转型Z空间后突然开始研究周易和赫尔墨斯秘术。他说真正的降维打击不是技术碾压,而是”用玄学框架重构商业模式”。这种荒诞的缝合感,像极了用航天材料做老北京布鞋。
某种程度上,Z空间热让我想起2018年遍地开花的共享单车坟场。资本总是需要新的叙事来消化过剩的流动性,只不过这次连”实体资产”都不要了,直接交易意识层面的幻觉。某位改行做”虚拟风水师”的前产品经理跟我说:”当所有人都在造梦,帮人解梦就成了蓝海。”
或许十年后我们会看着这些融资新闻发笑,就像现在看当年千团大战的新闻稿。但此刻,1991523Z这串数字就像悬在现实裂缝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既可能劈开新世界的大门,也可能只是投影在泡沫上的激光秀。
唯一能确定的是,当某个投资人认真问你”这个平行宇宙的DAU怎么迁移到主宇宙”时,最好先确认他杯子里装的是咖啡还是别的什么。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