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认真关注富国银行(Wells Fargo)的股票,是因为我一位在旧金山做风投的老友。去年夏天,我们在Mission District的一家咖啡馆碰面,他半开玩笑地说:“你知道现在最讽刺的投资是什么吗?大概是买那些刚被罚完巨款的银行股。”他当时手里正拿着一份富国银行的财报,嘴角带着那种“我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的笑意。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富国银行的虚假账户丑闻——那场面,简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闹剧。但奇怪的是,每次这类银行陷入危机后,它们的股票反而会迎来一波诡异的“反弹期”。富国银行似乎总能在舆论的枪林弹雨中存活下来,甚至偶尔还显得挺“顽强”。我不禁怀疑:这到底是因为投资者太健忘,还是因为银行业本就建立在一种“容错机制”之上?
从某种角度来说,富国银行的股票像极了那种“老牌演员”——演技未必多惊艳,但总能拿到角色。它的基本盘太扎实了:零售银行业务覆盖全美、企业客户关系稳固、股息发放历史稳定。哪怕在监管风暴最猛烈的时候,它依然没有停止过分红。这种“雷打不动”的风格,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一种品牌资产。我记得有一次和一位中年投资者聊天,他说:“我不在乎他们搞了什么名堂,我只看我的股息到没到账。”
但问题恰恰在于,这种“务实”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风险?银行业的本质是信任,而富国银行近十年来的表现,几乎像是一场关于“信任可以透支到何种程度”的社会实验。每隔一阵子就有新罚款、新诉讼、新高管道歉,然后股价短暂下跌,之后又慢慢爬回来。投资者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反正它“太大而不能倒”,反正美联储总会兜底。

但真是这样吗?我越来越觉得,这种思维可能正在过时。新一代投资者——尤其是那些受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影响的年轻人——对“道德风险”的容忍度远低于他们的父辈。他们不只想赚钱,还想“睡得着觉”。富国银行如果无法从根本上修复其治理结构,长期来看可能会逐渐失去这批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富国银行其实也在悄悄转型。去年他们宣布退出个人信贷额度业务,今年又加大了数字银行的投入。这些动作看似微小,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银行在科技冲击下的焦虑。有意思的是,这种“老店新开”的策略反而让我更警惕——因为历史上,大机构搞创新常常以“半吊子”收场。就好比让一个惯用右手的人突然改左手写字,结果往往是字没写好,右手也生疏了。
如果非要我给出一个观点——或许有些反直觉——我认为富国银行的股票目前最大的价值不在其增长性,而在其“争议性”。正因为它的历史包袱如此沉重,任何一点正向改变都可能被市场放大。比如,如果它真能彻底改革内部风控、真正拥抱可持续金融,或许会成为一个传统机构转型的典型案例。但这种“如果”的实现概率,我暂时持保留态度。
说到底,投资富国银行更像是一场心理博弈。你得问自己:你相信一个系统能真正改变吗?还是你只是赌大多数人依然健忘?对我来说,答案尚未清晰。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银行业不再是从前那个“稳赚不赔”的游戏了,而富国银行正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注脚。
也许某天,当人们不再谈论它的丑闻,它才会真正值得被重新审视。但至少现在,它依然活在自己的阴影里——而阴影中的交易,从来都是最耐人寻味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