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我遇到一位连续创业者。他摩挲着咖啡杯沿苦笑道:“现在见投资人比见丈母娘还紧张,每次路演都像在参加选秀节目。”这句话突然刺中了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融资变成了一场盛大的表演秀?我们追逐融资轮次就像集邮爱好者收集邮票,却忘了创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而不是收集投资机构的Logo。
我记得2018年参与过某个消费项目的A轮融资。创始人把BP做得像奢侈品画册,团队里三分之一的人在专门准备投资人问答剧本。最讽刺的是,当终于拿到TS时,整个公司狂欢的程度远超他们首个爆品月销千万的时刻。这种本末倒置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里那个追逐自己影子的那喀索斯——我们是不是也在被融资的幻象所吞噬?
资本寒冬来临时的场景更值得玩味。去年有家AI公司为了B轮融资,硬是把“技术沉淀期”包装成“战略性蛰伏”。在DEMO日上,创始人对着空荡荡的观众席演讲的样子,像极了在暴雨中坚持演出的街头艺人。这种悲壮感背后,藏着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当融资进度成为衡量创业成败的KPI,还有多少人记得用户满意度才是真正的北极星?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融资成功的企业家聚会时,言必称“估值”“轮次”“条款”,像极了中世纪贵族炫耀家族纹章。而真正在闷声赚钱的企业,反而在刻意淡化融资色彩。有个做跨境供应链的朋友说得精辟:“融资是止疼药,不是维生素。吃多了会产生依赖性,忘了怎么靠自身造血生存。”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融资的本质。它不该是创业路上的勋章墙,而是特定阶段的加速器。就像登山时用的氧气瓶,登顶珠峰者需要,但去香山散步的人背着就是行为艺术。现在很多创业者陷入的误区是,把融资本身当作了登山的目的地。
最近看某家新消费品牌的做法很有意思。他们明明可以达到B轮估值,却选择用经营性贷款解决扩张需求。创始人的逻辑很清醒:“每拿一笔钱都是在出售未来的选择权,有些路走得慢点,反而能看清更多风景。”这种反共识的勇气,在这个追逐快钱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融资舞台上的镁光灯太耀眼,晃得很多人都忘了创业最初的样子。或许该学学那些老手艺人——他们从不谈论拉了多少投资,只关心作品有没有比昨天更好。毕竟资本从来都是锦上添花的花,而不是那块最基础的锦。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