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买房,一场与上海影子的暧昧游戏
朋友上个月在花桥定了套小三居,首付掏空六个钱包,还拉着我去看样板间。销售顾问舌灿莲花,PPT上“上海后花园”、“地铁11号线直达徐家汇”的字眼金光闪闪。回来的高铁上,他看着窗外连片的在建楼盘突然问我:“你说这地方,真能跑赢通胀吗?”
我盯着站台上“昆山南站”的霓虹灯牌,恍惚间觉得这个城市像个精心化妆的替身演员——永远在演“上海周边”的戏码,却始终拿不到独立的主角剧本。
一、
昆山的房价逻辑从来不是内生性的。2013年地铁贯通时,某楼盘打出“一杯咖啡的时间到虹桥”的广告,当时每平八千的均价现在回头看简直是童话。但问题在于,当花桥部分二手房挂牌价逼近三万时,这个价格体系悬挂的绳索始终攥在上海手里——松江青浦的限价新房才卖多少?五万出头。

我认识个温州炒房团出身的老板,2016年在城西吃下整层办公楼,去年悄悄脱手时收益率不到4%。“长三角县域经济第一?那是GDP数字好看。”他捻着佛珠苦笑,“昆山工厂多是真的,但流水线工人不会接盘三百万的学区房。”
二、
真正让我警惕的是土地财政的变脸游戏。去年昆山土拍市场冷热交替得像打摆子,9月某地块溢价率冲到28%,11月隔壁地块就遭遇流拍。这种神经质式的波动背后,是地方政府既要靠卖地维持城建,又怕推高库存的拧巴心态。
更魔幻的是产业转型的悖论。嘴上喊着“科创昆山”,但电子信息产业占比仍超60%,这些代工厂确实能创造就业,可流水线普工和研发工程师的购房能力隔着一道天堑。有次在张浦某盘遇到个富士康课长,他指着89平样板间叹气:“加班费全填月供,就赌台湾老板不把生产线搬去越南。”
三、
当然有人真赚到了钱。城南金鹰国际周边的房东们应该正在偷着乐,2015年前后一万三入手的老破小,靠着实验小学学区加持现在挂四万还抢破头。但这种幸存者偏差就像赌场里大声吆喝的赢家,沉默的大多数是那些被套在乡镇盘里的投资客——比如千灯某个项目,交房三年了晚上亮灯率还不到三成。
最讽刺的是“上海外溢”这个伪命题。真能在上海上车的刚需,宁可挤在嘉定老破小也不会来昆山;而选择跨省通勤的,多数是被上海房价彻底抛弃的群体。这群人的收入抗风险能力,经得起经济周期波动吗?我看悬。
尾声
最近总想起在阳澄湖吃蟹时遇到的民宿老板,他把苏州园区的房子卖了来搞文旅,理由是“不想把身家性命绑在钢筋混凝土的赌桌上”。这话或许偏激,但当你看到昆山二手房挂牌量突破5万套时,确实会嗅到某种狂欢尾声的气息。
所以回到朋友的问题,我只反问了一句:“你买的到底是房子,还是对上海房价焦虑的代偿?”高铁进隧道时车窗倒影里,他捏着购房合同的手指微微发白。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