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陆家嘴的一家威士忌吧,我目睹了一场典型的私募交锋。一位连续创业者激动地比划着他的AI医疗项目,而对面的投资人始终保持着礼貌而疏离的微笑。当创业者说到”我们要用技术改变千万患者的命运”时,投资人轻轻晃着酒杯反问:”所以你们的单位经济模型到底能不能跑通?”
这个场景像极了私募股权市场的隐喻——理想主义者的激情演讲,终究要面对资本算盘的冰冷敲击。
我始终觉得,现在的融资案例教学都太教科书了。那些光鲜的投融资公告就像精心修饰的婚纱照,永远只展示最完美的角度。但真正有意思的,是交易背后那些无法写进PPT的暗流涌动。
就拿最近某家新消费品牌的融资来说吧。媒体通稿里写着”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估值翻三倍”,多振奋人心。但圈内人都知道,为了这个数字,创始团队签了对赌协议,接受了强制随售条款,甚至默许了投资方派驻财务总监。这些细节从来不会出现在新闻稿里,就像不会有人在新婚宴会上宣读财产公证协议。
有个做FA的朋友跟我说,现在最魔幻的是估值逻辑。有些项目靠着一个概念就能估值数十亿,这让我想起2015年O2O泡沫时,连上门洗狗都能拿到融资。资本有时候像个醉汉,跌跌撞撞地寻找下一个能依靠的栏杆。最近硬科技赛道火爆,但有多少投资人真的看得懂技术壁垒?大家不过是在赌国家政策的方向罢了。
我最担忧的是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变质。本该是婚姻般的长期陪伴,现在越来越像露水情缘。投资人要求三年上市,创始人想着套现离场。记得某位资深投资人感叹:”现在年轻人路演,第一页PPT就写着IPO倒计时表,却说不清楚下个季度的现金流从哪里来。”
有意思的是,那些真正跑出来的项目,往往反而不太遵循融资教科书。有家生物医药企业,前五年拒绝所有机构投资,就靠创始人抵押房产撑着。等核心专利下来了,投资人提着钱箱在实验室门口排队。创始人后来跟我说:”资本应该是锦上添花,不能变成续命氧气。”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融资的本质。它不该是场炫富游戏,而是寻找真正意义上的”智本合伙人”——那些除了钱之外,还能带来产业资源、管理经验和战略耐心的长期伙伴。就像好的婚姻,重要的不是婚礼多盛大,而是婚后能否共同面对风雨。
下次再看到融资新闻,不妨多想想标题背后的故事。那些没有写进通稿的条款,那些深夜谈判的拉扯,那些签字之后的忐忑。在这个浮夸的资本盛宴里,保持清醒的头脑比什么都重要。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那位威士忌吧里的创业者后来还是拿到了融资,不过把估值砍了40%。资本市场的浪漫,终究还是要用算盘来演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