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书房时,翻出一沓泛黄的JT票,突然想起十年前注册过一尘网。试着输入账号密码——居然登上了。个人主页还停留在2014年那条求购”猴票”的帖子下面,有个天津卖家给我留言:”兄弟,现在2800一枚要不要?”我没回。去年这票拍卖成交价是1.2万。
说实话,现在年轻人听到”邮票投资”四个字的表情,活像听说有人要倒卖BP机。但你们可能不知道,就在上个月,一套文革”全国山河一片红”在嘉德拍了420万。这个市场从来不是消失了,只是像地下河一样改道了——而一尘网,就是暗流最汹涌的那段河道。
有件事特别讽刺:当我们在讨论NFT确权技术多么革命时,邮票圈二十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尘网上每笔交易都要上传边齿高清图,荧光灯下水印比对,比区块链验证还较真。我认识个杭州的老李,能通过纸纤维走向判断真伪,这种经验主义玄学——AI再学十年也摸不着门道。
但最让我着迷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这个群体独特的生存哲学。去年疫情最严重时,一尘网的”赈灾票”交易区突然爆火。不是因为它多稀缺,而是很多老藏家开始收购盖过武汉邮戳的实寄封。”得给后来人留点见证”,有个河北卖家这么跟我说。你看,在数字洪流里,总有人固执地用纸质载体给时代做注脚。

不过要说危机也是真的。现在一尘网上活跃的ID,七成以上是45岁往上的中年人。有次我围观一场”梅兰芳舞台艺术”无齿票的竞价,最后胜出的买家付款时发了条消息:”各位承让,这是买给老爷子最后生日礼。”整个帖子突然安静下来——这种带着体温的交易逻辑,迟早要断代。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某些潮玩圈的人开始蹲守一尘网。他们管小型张叫”上古盲盒”,把编号邮票看作”实体NFT”。有95后跑来问我”T46猴票是不是相当于CryptoPunks的初代款?”虽然类比得啼笑皆非,但或许这种跨次元的解读,反而能给老行当续命。
说到底,邮票投资的本质是什么?我越来越觉得不是保值增值,而是对抗遗忘的仪式。当所有信息都能被云端秒速复制时,那些带着邮戳、折痕、甚至偶然染上茶渍的方寸纸片,反而成了最不可替代的存在真理。
退出登录前看了眼今日热帖:有人在求购2020-17新时代的浦东特种票整版。没记错的话这是疫情元年发行的票,当时邮局柜台根本没人排队。现在溢价15倍——你看,每个时代都会在方寸之间留下密码,就看你是否读得懂时机的齿孔。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