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投能源:当“现金奶牛”撞上转型焦虑
朋友上周在酒桌上问我:“现在买点川投能源怎么样?听说分红挺稳的。”我端着酒杯愣了两秒——这问题就像问“要不要娶个会过日子的姑娘”,表面上答案明确,细想却满是对未来的赌注。
作为守着雅砻江这座“西南水电印钞机”的国企,川投常年被贴上“稳健派”标签。但真正让我失眠的,是去年在泸定桥考察时的见闻:当地老乡指着湍急的江水嘟囔“现在发电不如搞光伏挣面子”,这句牢骚像根刺扎进我心里。是啊,当“双碳”口号响彻云霄,这家靠传统水电吃饭的公司,究竟是在吃老本还是真转型?
一、 分红神话背后的隐忧
川投的股息率确实诱人,4%+的水平在A股堪称清流。但就像我那个执着存定期的舅舅——安全是真安全,错过时代也是真错过。2022年财报里藏着个微妙信号:投资收益占比攀升至18%,而五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5%。这让人不禁怀疑,主营增长乏力是否要靠理财来妆点门面?

更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极端气候的威胁。去年八月雅砻江流域来水偏枯两成,单季度发电量骤降时,股价那个狼狈的俯冲还历历在目。气候变化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着,所谓“稳定现金流”的根基正在被悄然腐蚀。
二、 转型路上的拧巴姿态
公司嘴上喊着“风光水互补”,实际行动却像裹脚老太太。看看隔壁三峡集团砸千亿抢滩海上风电的架势,川投去年新能源投资占比仍不足15%。这种拧巴很像当年诺基亚一边做触屏机一边死守键盘区——既怕丢现有蛋糕,又怕错失新战场。
最讽刺的是其光伏布局:重点投资的攀枝花电站,全年利用小时数还不及青海同类项目的七成。西南阴雨天气本就不适合光伏,这种“为了转型而转型”的决策,像极了我硬着头皮陪00后玩密室逃脱——方向感全无还死要面子。
三、 国企基因的双刃剑
去年参加股东会时,某个中层私下吐槽:“创新报告要盖8个章,等批下来技术都迭代了。”这种体制性迟钝在能源革命加速的当下尤为致命。当民营光伏企业用三个月完成从立项到并网,川投光环评就能耗半年。
但话说回来,这种“慢”在动荡期反而成了护城河。当某硅料巨头因价格战巨亏时,川投靠着国企背书依然能拿到4%利率的贷款。这种不对称竞争就像龟兔赛跑——兔子可能猝死,但乌龟永远有退路。
结语:赌未来还是买当下?
现在回到朋友的问题:如果你是图个安稳分红的中老年投资者,川投或许仍是压箱底的选择;但若想捕捉能源变革的红利,恐怕要做好“熬时代”的准备。我个人更期待看到它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比如把分红资金砍掉三成砸向新型储能,或者引入民营资本搞混改。
毕竟当冰川加速消融,诺亚方舟不该只是复刻旧世界的模型。这家西南能源老炮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触及灵魂的重构——虽然我知道,这要求对国企来说近乎奢侈。
(某券商电新分析师深夜札记,请勿作为投资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