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半,我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钟,嘴里还残留着第七杯美式的苦涩。创业第三年,我的发际线已经向后退了五厘米,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比商业计划书还厚。就在昨天,我的合伙人老王——一个曾经信誓旦旦要改变世界的热血青年——突然宣布退出,理由是”想活着看到四十岁生日”。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在798艺术区的那场创业沙龙。台上西装革履的成功学导师正激情澎湃地宣讲着”创业改变命运”的真理,台下挤满了眼睛发光的年轻人。当时有个扎着脏辫的文艺青年提问:”如果创业失败了呢?”导师露出神秘的微笑:”那至少你改变了看待命运的方式。”现在想来,这话简直比区块链白皮书还虚无。
创业圈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你要么正在失眠,要么正在服用助眠药物。上个月在望京某共享办公空间,我亲眼看见两个创始人在茶水间交易安眠药,场面堪比谍战片接头。更讽刺的是,他们开发的正是某款健康管理APP。这大概就是当代创业者的行为艺术——用摧毁健康的方式教别人管理健康。
记得刚开始创业时,我也信奉那些激情澎湃的创业神话。直到有天深夜,我在医院急诊室遇见另一位连续创业者。他左手打着点滴,右手还在回投资人邮件。”这次再不成,我就真得去送外卖了。”他说这话时,手机屏幕的光映在憔悴的脸上,活像个当代版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误解了”改变命运”的真正含义——有时候它不是在向上攀登,而只是从一个坑爬出来,又掉进另一个坑。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种黑色幽默:把创业前后的对比照做成”通缉令”风格。左边是毕业时意气风发的模样,配文”悬赏金额:天使轮估值500万”;右边是现在的沧桑面孔,标注”现况:A轮融资后价值归零”。这种自嘲背后,藏着多少说不出的疲惫。有位做教育科技的创始人跟我说,他现在最怕听到的词就是”颠覆”,因为每个喊着要颠覆行业的人,最后多半先被行业颠覆了生物钟。
当然,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创业的价值。上周在胡同口遇到当年一起参加创业比赛的小张,他的生鲜配送公司终于开始盈利。”知道我现在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吗?”他晃了晃手里的体检报告,”肝功能指标全部正常。”这大概是最朴素的创业真理——真正的命运改变,不在于估值表上的数字,而在于深夜回家时,还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依然有力。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高谈阔论”创业改变命运”时,不妨问问他们:你说的改变,是让命运更好了,还是单纯把它拧成了麻花?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又一个励志故事,而是学会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别把自己活成急诊室的常客。毕竟,连命都没了,还谈什么改变命运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