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创业:冰天雪地里的热血游戏
凌晨三点,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某间地下室里,老张的第三根烟快烧到手指了。电脑屏幕上,他的生鲜配送小程序后台又崩了——这是本周第三次。”这鬼天气,服务器比人还怕冷,”他苦笑着对我说,”但你知道吗?在北方创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你的竞争对手都冻跑了。”
这话听着像玩笑,却道出了北方创业者骨子里的倔强。当深圳的创客们在咖啡馆里谈着ABCD轮时,北方的创业者正在和零下30度的天气、迟缓的地方政务系统、以及那个永远在”考虑考虑”的投资人较劲。我见过太多把办公桌支在暖气片旁边的创业团队,他们的产品路演PPT里总少不了一张”极寒环境测试通过”的证书——这可能是南方同行永远无法理解的勋章。
去年在长春参加一场创业沙龙,有个做冰雪装备的90后让我印象深刻。当所有人都在抱怨东北人才外流时,他反其道而行:”我们专门招从北上广回流的人才,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对寒冷的’祛魅’经验。”他的公司现在给挪威供货,办公室墙上挂着员工在零下40度测试产品的照片,比任何融资新闻都更有说服力。
但北方创业真正的魔法,或许在于那种特殊的”低温经济学”。在太原,我见过把数据中心建在煤矿巷道里的企业,利用地热自然降温;在大连,有家AI公司专门训练算法识别结冰路面,他们的第一个客户是当地市政。这些带着冰碴子的商业智慧,常常让拿着国际商业计划书模板的投资人措手不及——就像你永远无法用温带的植物学知识解释北极苔藓的生长方式。
不过最动人的还是那些”雪中送炭”式的创新。齐齐哈尔有家叫”暖流科技”的初创企业,他们发明的低成本地暖系统,安装费比传统水暖便宜60%,现在内蒙古牧区的订单排到了明年。创始人王姐有句话特别实在:”我们不做改变世界的梦,就想让老乡家的孩子写作业时手不生冻疮。”这种带着体温的商业逻辑,在估值动不动就十亿起步的创投圈里,反倒成了稀缺品。
当然,北方的创业生态就像那里的冬天——漫长但孕育着意想不到的生命力。当你在沈阳铁西区的旧厂房里,看到那些把苏联时期机床改造成3D打印设备的年轻人;当你在呼和浩特的创业园里,发现用区块链技术追溯羊肉供应链的蒙古族团队,你就会明白:寒冷从来不是创新的敌人,温吞才是。
所以下次听到”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论调时,我总想起老张那个生鲜平台的最新数据:他们的冷链损耗率比广州同行低17%,因为在北方,连大自然都在帮你做压力测试。或许真正的商业韧性,本就该经得起西伯利亚寒流的检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