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浙江义乌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一位做饰品批发的老板。他咬着电子烟,手机屏幕上闪烁着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你看这个季度静态回报率冲到28%了”,他眼底的血丝在屏幕蓝光下跳动,”可我怎么觉得,离破产越来越近了?”
静态投资回报率的计算公式安静地躺在教科书里:(年均收益/初始投资)×100%。这个冰冷的分式像一具精巧的数学棺材,把鲜活的经济活动钉死在二维网格里。我们疯狂追逐这个数字,就像中世纪农民崇拜雨神——明明知道降水是复杂气候系统的产物,却偏要简化成跳舞仪式的因果报应。
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计算本身,而是我们居然相信这组数字能预言未来。三年前我投资朋友的精酿酒吧时, spreadsheet模型显示三年静态回报率37.6%。结果疫情来了,消防改造了,隔壁开了连锁酒馆,最终实际数字是-18.9%。那些精心设计的变量框格,在现实洪流里碎得像暴雨中的蜘蛛网。
资本市场上演着更荒诞的戏剧。某新能源企业把在建工程利息资本化,某房企把购房定金计入预收款,这些魔术手法能让静态回报率瞬间穿上高跟鞋。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甚至笑说:”现在看财报要先做祛魅处理,就像给网红照片卸滤镜。”当数字成为表演艺术,计算器就成了共犯工具。
或许我们应该像古人观星那样对待这个指标——承认它只是闪烁的参考光点,而非宇宙运行的真理。广东那位做陶瓷外贸的老先生说得妙:”算盘珠子和现金流之间,隔着十万八千个人心变化。”他在账本角落手写注脚:”
二月李厂长嫁女停工七日,三月港口罢工压货,五月欧元汇率跳水上吊”
最近让我毛骨悚然的是AI投资顾问的兴起。这些系统饕餮吞吃着历史数据,吐出的静态回报预测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但2008年次贷危机时,华尔街最精密的模型也没算出雷曼兄弟会倒下。当算法遗忘人类世界的偶然性,数字崇拜就变成了集体自杀。
站在义乌商品城汹涌的人流里,我突然觉得静态回报率像极了当代社会的占卜龟甲。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更精确的计算公式,而是像古代商人那样,在账本空白处记录:”今春北地蝗灾,绸缎价恐有变””番舶迟来两月,胡椒当囤”。在数字的裂隙间,藏着的才是真实的商业脉搏。
(计算器液晶屏熄灭的瞬间,我看见自己的瞳孔里反射出一串绿色代码,像祭坛上即将熄灭的烛火)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