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果、资本与童年记忆的博弈
前阵子回老家整理旧物,翻出一罐锈迹斑斑的铁皮盒子——里面还躺着几颗2008年的山核桃,皱缩得像老者的指节。母亲笑着说:”当年你非要攒着舍不得吃,现在倒成了文物。”这个瞬间突然和三只松鼠的B轮融资新闻诡异地重叠在一起:我们到底是在消费坚果,还是在为某种虚幻的童年叙事买单?
一、 藏在坚果壳里的资本密码
看三只松鼠的路演PPT时,最让我脊背发凉的不是他们三年裂变300%的GMV增长,而是那句”重构零食与情感连接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去年在杭州某新消费峰会上,有个投资人醉醺醺地拍着我肩膀说:”现在投食品赛道,早就不看供应链了,我们要的是能批量制造’记忆痛点’的机器。”
这话听着刺耳却真实。三只松鼠最狠的招数,是把安徽芜湖的炒货作坊包装成”记忆改造车间”。那些画着萌系松鼠的快递箱,开箱器设计成松果形状,附送湿巾和封口夹——整套仪式感堪比日本茶道。我那个五岁侄女现在撕包装袋时,眼睛亮得就像当年我攥着五毛钱冲进小卖部的模样,虽然她根本分不清榛子和巴旦木的区别。

二、 流量的甜蜜陷阱
但资本喂食的松鼠终究要面对代谢问题。去年双十一他们狂撒1.5亿补贴时,我在安徽某三线城市看到魔幻场景:大妈们抢完9.9元/斤的碧根果,转身就把赠品玩偶挂上闲鱼。这种用毛绒玩具绑架复购率的打法,像极了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葡萄糖——短期亢奋背后是胰腺的哀鸣。
更让我焦虑的是供应链的”橡皮筋效应”。去年受邀参观宣城合作种植基地时,老农蹲在田埂上算账:”每斤山核桃要多裹0.3mm巧克力涂層,我的晾晒架就得全部加宽。”这些隐性成本最终都变成财报里31.6%的营销费用占比,像雪球在陡坡上越滚越快。
三、 寻找第四只松鼠
或许我们需要跳出”融资-扩张-再融资”的鬼打墙。最近总想起东京那家90岁的”银座篠原”坚果铺,第三代传人坚持用陶瓮手工翻炒,店里连二维码都不贴。去年疫情最猛时反而营收增长17%——那些穿爱马仕的贵妇踩着木屐排队,买的根本不是坚果,是时间锻造的确定性。
三只松鼠现在最该做的,或许是把融资款的零头拿来建”反现代化实验室”。比如开发需要亲手敲开的复古核桃礼盒,或是与敦煌研究院联名推出”丝路坚果考”文创套装。毕竟当AI连夏威夷果的裂口角度都能算法优化时,人类反而会为那些笨拙的、需要费劲剥壳的真实感付费。
结尾在合肥高铁站看到巨幅广告屏上,三只松鼠的IP形象正抱着金币嬉戏。突然觉得资本就像超级松鼠,永远在焦虑地囤积过冬的食粮,却忘了最初啃开硬壳时的快乐。或许真正的融资智慧,是留几颗带疤的野山核桃在罐子里任其老化——有些价值,恰恰需要时间的包浆来兑现。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