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行当,比的不是谁更聪明
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开投资公司比开奶茶店还容易,PPT上画几个饼,办公室里摆点紫檀木家具,就敢管自己叫‘资本运作高手’。”我听着不禁失笑——这行业的光环,早被太多人做成了镀金的纸灯笼。
说到底,投资公司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资金与项目的红娘”,有人说是“风险定价的艺术家”。要我说,更像是“在迷雾中打手电的夜行人”。我们这行最讽刺的是:越是标榜自己“精准预测”的,往往摔得越惨。真正活得久的,反倒是那些天天把“我不确定”挂在嘴边的老实人。
记得2018年寒冬募资时,我见过最魔幻的场景:某知名机构合伙人带着VR设备给LP演示“全息投影版赛道分析”,结果现场网络卡顿,最终变成了一场尴尬的沉默艺术表演。后来才知道,他们重仓的区块链项目早在三个月前就卷款跑路了。这种荒诞剧每天都在上演——当投资变成行为艺术,再华丽的路演PPT都抵不过一句朴素的质问:“你到底替谁赚钱?”
有人说投资是科学,我偏觉得更接近人类学。去年在成都茶馆里偶遇一位做消费基金的朋友,他正捧着盖碗茶观察隔壁桌年轻人怎么分账——哪些人用AA制,哪些人抢着买单,甚至细到扫码支付时的微表情。“比看一百份BP管用,”他眨眨眼,“真实的交易心理都藏在这些毛细血管里。”

我们这行最大的误区,是把复杂系统简化成Excel表格。见过太多分析师用DCF模型算出小数点后六位的“精确估值”,却说不清创始人离婚对股权结构的影响。就像你无法用游标卡尺测量海浪的力度,有些东西需要更原始的感知力——或许是咖啡馆里偶然听到的抱怨,或许是供应商酒后吐露的真话,甚至是项目方前台盆栽的枯萎程度。
最近新能源赛道过热,让我想起荷兰郁金香泡沫的现代版。某个做储能系统的项目,估值半年翻二十倍,投资人挤破头还要托关系才能进。结果上个月我去工厂暗访,发现所谓“颠覆性技术”的流水线,工人正用手工焊接电芯——这场景和1570年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何其相似,只不过郁金香换成了锂电池,木鞋变成了特斯拉。
如果你问我什么才是好投资公司的底色?既不是挂在墙上的哈佛证书,也不是CBD顶层办公室的夜景。而是在所有人都追逐风口时敢于说“看不懂”的克制,是在项目暴雷后第一时间站出来担责的脊梁,是宁愿错过十个机会也不投错一个项目的偏执。就像老派的手工匠人,可以接受慢,但绝不接受劣。
现在每天都有新基金带着百亿规模的口号入场,但我总想起入行时师父说的话:“这行当最后比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更像个人。”——会恐惧、会犹豫、会犯傻,但也会在漫长等待后,等来那个不需要解释的回报。
(写完最后一句突然想起,明天还要去尽调一个号称用AI预测K12教育趋势的项目…但愿这次别再碰到用真人冒充算法的公司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