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大学同学老张发来的微信:”快看!利多星的侯勃又推票了,这次是XX科技,目标价翻倍!”后面跟着三个火苗表情。我盯着屏幕苦笑——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了。
说来有趣,我们这代股民似乎永远逃不开”明星分析师”的魔咒。十年前是电视里西装革履的首席们,现在是短视频里语速飞快的”老师”们。侯勃算是个中翘楚,每次荐股都能引发小范围骚动。但问题在于: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买什么吗?

一、K线背后的表演艺术
去年参加某券商策略会时,我见识过这类分析的”生产流程”。台上分析师慷慨激昂地展示着”独家模型”,台下机构投资者却都在低头刷手机。茶歇时听见两个研究员嘀咕:”他们组的报告,数据切片方式每次都能完美配合持仓…”这话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的鱼贩——总能把最肥美的部位摆在最显眼位置。
侯勃们的推荐往往带着某种戏剧性。他们会用”黄金买点””十年一遇”这样的词汇,配合精心剪辑的K线动画,营造出不容错过的紧迫感。但翻看历史记录就会发现,那些被冠以”强烈推荐”的股票,走势图更像是过山车而非直升梯。某次我特意统计了某大V三个月内的20次推荐,发现按次日开盘价计算,一周后跑赢大盘的不到四成——这概率还不如抛硬币。
二、信任链上的裂缝
我舅舅是这类分析的忠实拥趸。他的手机里存着七八个”老师”的直播时间表,阳台上总堆着《涨停板战法》之类的盗版书。直到有天,他重仓的”必涨牛股”连续三个跌停。”老师说这是主力洗盘…”他盯着绿油油的账户喃喃自语的样子,让我想起被电信诈骗的老人。
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颇有门道。分析师们深谙”损失厌恶”心理,当推荐失误时,他们会说”市场情绪扰动”;偶尔蒙对时,则大书特书”精准预判”。更精妙的是构建”信息茧房”——通过会员群、知识付费等方式,将受众隔离在闭环里。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是某群主把下跌称为”倒车接人”,居然真有粉丝加仓。
三、流量时代的投资悖论
在这个短视频统治注意力的时代,证券分析正在异化成某种行为艺术。某次我围观过一场直播:分析师用”机构内部消息”为饵,引导观众点赞到10万才揭晓代码。当屏幕被礼物特效淹没时,突然意识到我们早已偏离投资的本质。
值得玩味的是,真正的顶级投资人往往沉默寡言。巴菲特每年致股东信才三四十页,张坤一年调研企业上百家却极少发声。这或许揭示了某种真理:投资本应是孤独的思考,而非热闹的狂欢。当某个观点被数万人同时接收时,其价值早已被摊薄——毕竟市场永远遵循少数人赚钱的定律。
深夜复盘时,我常想起彼得·林奇那个比喻:买股票前应该想象成是在邻居来借钱,而不是看魔术师变扑克。下次再看到”侯勃推荐”时,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这只股票怎么样”,而是”我究竟为什么要相信他”。答案,很可能藏在证券账户那个鲜为人知的角落——那里记录着每笔冲动交易的代价。
(写完检查时,发现老张又发来新消息:”侯勃说上次推荐是误判,这次绝对稳!”配图是张持仓截图。我默默关掉了对话窗口——有些轮回,注定要亲自走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