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的创业项目,来看看你还想创业吗?

当汽车不再是汽车:一个老司机的创业狂想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五环外的一个充电站遇到一位开蔚来的大叔。他一边搓着手等充电,一边嘟囔:”这玩意儿比养儿子还费心。”我忍不住笑了,但转念一想——他说的可能没错。如今的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诡异的身份危机:它到底是交通工具,还是装着轮子的智能手机?亦或是我们尚未理解的某种新物种?

1. 被误读的”电动化陷阱”

所有人都在谈论电动化,仿佛这是汽车创业的唯一圣杯。但我在特斯拉超级工厂参观时注意到一个细节:他们的生产线工人有一半时间在调试软件,而不是拧螺丝。这让我怀疑,我们是否过度关注了”动力来源”这个表象,而忽略了更本质的变化——汽车正在从机械产品变成数字终端。

有个做车载系统的朋友曾向我吐槽:”现在造车新势力的产品会,PPT里80%在讲屏幕和语音助手,剩下20%勉强提一句续航。”这很荒谬,但也揭示了一个真相:用户真正为之买单的,早已不是四个轮子加沙发的传统价值。当比亚迪可以OTA升级底盘调校时,传统车企的”百年底盘工艺”突然变成了某种怀旧情怀。

关于汽车的创业项目

2. 后视镜里的创业机会

最讽刺的是,当所有人在前挡风玻璃上堆砌AR导航时,后视镜里藏着被忽视的金矿。我姑妈至今拒绝用手机约车,但她会每周三次固定预约同一辆丰田去菜市场。这种看似落后的”预约制熟人用车”,在老龄化严重的二三线城市,或许比无人驾驶更有市场。

去年在成都,我见过一个叫”车轮食堂”的创业项目。他们把退役的电动公交车改装成移动餐厅,停在各个产业园区间流动营业。这个项目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看透了汽车作为”空间”的本质正在超越其作为”移动工具”的属性。当Uber把车变成办公室,为什么不能变成厨房、诊所甚至微型影院?

3. 危险的”科技恋物癖”

有个现象让我警惕:现在车载中控屏的尺寸,已经快要赶上我家电视机了。某新势力品牌甚至推出了”后排IMAX模式”,这让我想起功能机时代那些夸张的滑盖手机——当我们在车里塞进更多屏幕时,是否正在重复诺基亚的悲剧?

我认识的一个连续创业者最近在捣鼓”反智能”改装车:手动车窗、物理按键、连收音机都是旋钮调频的。本以为是小众玩物,结果首批200台被预定一空。这或许暗示着某种集体疲劳:当汽车变成”装着轮子的iPhone”,有些人开始怀念它作为”机械情人”的原始魅力。

写在最后:油门与刹车的哲学

汽车创业最吊诡的地方在于:你既要像科技公司那样思考迭代速度,又要像传统制造商那样敬畏物理规律。当我看到某品牌宣传”通过算法模拟12缸声浪”时,突然理解了这场革命的本质——我们不是在改造汽车,而是在重新定义移动时代的”人性容器”。

下次当你坐进驾驶舱,不妨摸摸那些皮革缝线下的CAN总线。这个价值几万美金的铁盒子,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需要同时通过FCC无线电认证和弗洛伊德心理学测试的工业产品。至于创业机会?它或许就藏在仪表盘上那个始终亮着的”发动机故障灯”里——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被解决,有些警示本身就有价值。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的特斯拉又收到了一个更新包。这次它决定把雨刮器控制藏到三级菜单里——看,这就是我说的”科技暴政”。)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99/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20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