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不断闪烁的光标,第37次修改商业计划书的财务预测部分。咖啡杯底残留的褐色痕迹像极了创业路上那些无法言说的焦虑。突然想起两年前在东京街头偶遇的那家只有3平米的手冲咖啡店——老板是个固执的东京大学退学生,坚持用北海道牛奶搭配埃塞俄比亚豆子,他说:”找到那个0.01毫米的味觉差异,就是我的蓝海。”
这大概就是创业最吊诡的地方。我们总在寻找”方向”,却常常忘记方向本就是人为划定的坐标。去年参加某创投峰会,听到不下二十个团队宣称要”颠覆餐饮行业”,结果他们的PPT连排版都像是同一个模板克隆的。这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里那个反复熔铸小金鱼的工匠——有时候,所谓的创新不过是把同样的金属熔化了重铸。
真正有价值的创业方向,往往诞生于创始人的认知裂缝里。我认识个90后姑娘,在所有人都追逐短视频风口时,她开发了一款给视障人士用的”气味社交APP”。听起来荒谬?但当她演示如何用不同香调表达情绪时,在场三个投资人当场要开支票。她说灵感来源于失明的外婆:”你们用滤镜美化照片,我们用香根草表达想念。”
当下的创业生态有种危险的趋同。上周参加路演,连续五个AI项目都标榜”大模型垂直应用”,提问环节我问他们训练数据的具体来源,有三个团队的回答明显在打太极。这不禁让我想起2016年的O2O泡沫——当所有人都在同个赛道内卷时,真正的机会可能正躺在某个被忽视的角落发霉。就像我常去的那家旧书店老板说的:”现在年轻人都在扫描电子书,却没人发现绝版书的纸张会随着年份产生独特的肌理。”

消费升级这个概念已经被玩坏了,但深圳那个做”故障艺术”手机壳的团队给了我新启发。他们故意把二手手机拆解后的电路板图案印在壳上,结果在GenZ圈卖爆。创始人说:”完美主义过时了,这个时代更需要有故事感的缺陷。”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解决痛点,反而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痒点”?
有个现象很有趣:现在最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很多是上一波创业失败的”伤兵”。和他们喝酒总能听到这样的感慨:”当初要是坚持那个被所有人嘲笑的点子…”这种集体性的后见之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创业方向的本质——它从来不是客观存在的地标,而是主观认知的投影。就像我那个做宠物殡葬的朋友,在发现客户会为仓鼠举办告别仪式后,果断推出了”微葬礼”服务包。
最近总在思考一个反常识的观点:或许根本不存在”正确”的创业方向。2019年我参与过某个智能硬件项目,团队花了半年论证市场需求,结果产品上市时恰逢芯片危机。反倒是当初那个被我们当笑话的备选方案——给城中村外卖车装防抖支架,现在成了某个上市公司的现金流业务。这件事教会我:商业计划书上的SWOT分析再完美,也抵不过现实的一个喷嚏。
站在2024年的十字路口,我越来越确信:最好的创业方向往往具有某种”违和感”。就像混搭料理中意外的美味,或是废墟里长出的野花。下次当你听到”这个怎么可能有市场”的质疑时,也许该暗自庆幸——人声鼎沸的地方,通常只剩下残羹冷炙。
(写完最后一段,发现咖啡早已凉透。窗外的天色呈现出那种创业特有的蓝灰色——既不是黑夜也不是白昼。突然觉得,或许这就是寻找方向的最佳时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