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我在陆家嘴某家星巴克撞见老张——这位十年前被”理财大师”坑掉半套房的资深韭菜,正捧着手机两眼放光。”跟着和讯金投教学定投,稳赚!”他兴奋得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这场景让我恍惚回到了2015年牛市,那些举着”理财培训班”小旗的西装客们,也是这般热情洋溢地收割着渴望财富自由的灵魂。
一、牌照背后的文字游戏

打开和讯官网,那几行加粗的”证监会批准”确实晃眼。但您仔细瞧过批文内容吗?就像我常调侃的:”持枪证不等于持抢证”。拥有基金销售牌照,意味着它能像超市卖矿泉水一样代销基金,但绝不代表它对矿泉水品质负责。去年某第三方平台暴雷事件还历历在目——人家可是举着比和讯更光鲜的牌照。
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投教栏目设置。点开”小白课堂”,前三分之一是正经的K线图解,中间突然开始安利某明星基金经理,到最后直接弹出”开户立减”的浮窗。这种”从入门到开户”的丝滑体验,像极了健身房私教课——第一节教拉伸,第二节就开始卖蛋白粉。
二、知识付费还是焦虑变现?
我花299元买了他们的《21天财富自由课》。第七天课件里那个”年化8%太低”的案例让我哑然失笑——用2014-2015年创业板行情作基准,这跟用世界杯期间彩票中奖率证明博彩合理性有何区别?更妙的是课程最后的”校友群”,每天滚动着”某学员跟投新能源基金月赚20%”的聊天记录,却从不见他们晒2022年那波暴跌。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在和讯的投教直播里,”风险提示”环节平均时长1分12秒,而”成功案例”环节长达8分钟。这让我想起小区保健品讲座的经典套路:用30秒念完副作用,然后花半小时展示”服用后爬六楼不喘气”的老王头。
三、当投教变成高级鱼饵
认识某券商营业部老总,他酒后吐真言:”现在搞投教就像米其林餐厅发试吃装,重点不是让你吃饱,是勾起你买整份的欲望。”和讯2023年财报显示,其投教业务转化率高达37%,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5%。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我老张这样的学员,从看K线教学开始,最终变成高频交易用户。
最吊诡的是他们的风险评估问卷。我分别用”退休教师”和”私企老板”身份测试,得到的居然是同一套”进取型”组合建议。这就像去医院做体检,不管什么症状都开同一种保健品——反正吃不死人,还能创收。
四、在灰色地带跳探戈
必须承认,和讯的所有操作都在监管框架内,但这种”合法不合理”的边界感,恰是当代金融营销的魔幻之处。就像我那位在投行做合规的朋友说的:”我们不是在找红线,是在找红线旁边那条若隐若现的米色虚线。”
去年某投诉平台上,关于”投教变推销”的案例增长了240%。有意思的是,这些投诉最终都被归类为”服务体验问题”而非”违规销售”。这招”化劲”功夫,可比太极拳大师还娴熟。
五、给想学理财的你三条肺腑之言
1. 记住所有免费午餐的定价逻辑:你不是顾客,你是产品本身。那些精心制作的理财漫画、趣味测试,最终都要折算成你的AUM(资产管理规模)计入报表。
2. 警惕”知识降维”陷阱。真正的金融知识应该像微积分一样让人头疼,而不是像抖音短视频一样让人上头。如果某个课程让你产生”我居然能懂期权”的错觉,大概率是省略了最关键的风险变量。
3. 实践我发明的”48小时冷静法则”:每次被课程案例煽动得热血沸腾时,先去查查该策略在2008年、2015年、2018年、2022年的表现。历史不会重复,但韭菜的哀嚎总是押韵。
回到老张的故事。当我给他看某支被和讯力推的”冠军基金”近三年最大回撤42%的数据时,他手机屏幕上的”立即跟投”按钮突然显得格外刺眼。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己CFO的时代,或许最该投资的不是某个理财产品,而是看穿营销话术的元认知能力。
毕竟,当投教变成生意,课堂就成了最精致的猎场。而真正的投资者教育,应该发生在枯燥的财报里、在痛苦的止损时、在那些永远不会出现在营销案例的失败教训中。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