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第一次听到“高开”这个词的时候,我脑子里冒出的画面居然是早餐摊上刚揭盖的那笼包子——热气腾腾,白胖诱人,让人忍不住想掏钱。后来我才明白,股市里的高开可比包子危险多了,那腾腾热气可能是实火,也可能是纸糊的灯笼。
我记得去年三月,某个周二早晨。前一天晚上美股暴涨,微信群里通宵沸腾,各种“牛回速归”的段子刷屏。第二天A股果然大幅高开,券商股集体飙红。我盯着屏幕上那片喜庆的红色,突然想起老家办喜事时贴的剪纸——鲜艳夺目,但指甲一戳就破。果然,开盘不到半小时,指数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收盘时反而跌了1.2%。那天我在电梯里遇见楼上的老王,他攥着手机喃喃自语:“高开不就是请君入瓮的现代版吗?”
传统解释总会告诉你,高开意味着隔夜利好、资金追捧、市场情绪亢奋。但经历过几次毒打后,我发现这根本是套精致的谎言。大资金最擅长导演这类开盘戏码——用集合竞价制造繁荣假象,吸引散户跟风,然后反手抛售。某种程度上,高开已经成为收割机的启动信号。
有个反直觉的观点可能让学院派不爽:持续的高开反而是牛市末期的特征。真正健康的牛市往往伴随着犹豫和反复,像春雨般细水长流。而那种天天大幅高开的行情,倒像是末日狂欢前的最后派对。记得2007年6000点前夕,连续十一个交易日跳空高开,当时媒体都在欢呼“突破性缺口”,现在回头看,每个缺口都是埋葬散户的坑洞。
最讽刺的是,我们总把高开和“利好”划等号。但去年光伏板块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某龙头企业宣布拿下百亿订单,次日股价大幅高开8%,结果大股东趁机减持2%股份。你看,利好公告成了出货的伴奏曲,高开就是最好的舞台灯光。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高开——它不是发令枪,而是提醒你系好安全带的警示灯。当我看到账户因高开浮盈时,总会强迫自己做三件事:查看量能是否匹配、审视前日有无潜伏盘、追溯最近三个月的缺口回补情况。这套动作救过我无数次,就像给糖衣炮弹做了X光扫描。
现在的我更喜欢另一种高开:经过充分换手后的温和高开,像冬日清晨慢慢化开的霜,而不是夏天突如其来的暴雨。前者可能意味着真正的基本面改善,后者往往只是情绪泡沫。
说到底,股市里最迷人的不就是这种辩证吗?同一个现象,既是机遇也是陷阱,既展示贪婪也照见恐惧。下次看到高开时,不妨多问自己:这是盛宴的开始,还是残羹的回光返照?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今天创业板又高开0.7%,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重复我当年的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