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块的赌局:我为什么劝你别急着加盟开店?
去年冬天,我在老家县城的商业街转了整整三天。你猜我数到了多少家奶茶店?十七家。其中十一家是加盟品牌,六家已经挂上了”转让”的告示。最讽刺的是,有两家紧挨着的店铺,左边卖着”正宗台湾珍珠奶茶”,右边写着”湖南手工擂茶”,实际上用的是同一个供货商——这事儿是送货的小哥悄悄告诉我的。
十万块,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微妙的数字。说多不多,可能还不够北上广深一平米的厕所;说少不少,是很多家庭三五年的积蓄。当我看到朋友圈里那些”十万创业””月入五万不是梦”的加盟广告时,总忍不住想冷笑——要是真这么赚钱,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多开几家?
我曾经陪表弟考察过某个网红炸鸡加盟项目。那个招商经理穿着不合身的西装,唾沫横飞地给我们算账:”日均客流量200人,客单价25元,毛利率60%,六个月回本…”听得表弟眼睛发亮。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他展示的”真实门店数据”截图,右下角的水印是半年前的。后来我托工商局的朋友查了备案,那家品牌注册不到八个月,已经开了七十多家加盟店——换句话说,他们赚钱的方式根本不是卖炸鸡,而是收加盟费。
这让我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很多加盟品牌的官网,做得比互联网公司还光鲜亮丽。无人机拍的旗舰店视频,精心修饰的顾客排队照片,甚至还有假模假式的”创始人访谈”。但你要是真想去他们直营店看看,对方总会以”商业机密”为由推脱。说到底,这套玩法早就从实体经营进化成了概念包装——他们卖的不是产品,是创业梦的幻觉。

不是说所有加盟都是骗局。我认识个在中学门口卖关东煮的大姐,加盟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五年供出了两个大学生。但人家的成功秘诀是:每天凌晨四点去批发市场挑食材,把酱料配方改了十几轮,甚至能记住常客学生的口味偏好。这种苦功夫,哪个加盟总部会告诉你?
最近消费降级的趋势反而让加盟行业更疯狂了。当大厂裁员、考编内卷时,那些”低风险创业”的广告就像精神鸦片。但我观察到个吊诡的现象:越是经济下行期,快招公司(快速招商公司的黑话)的生意反而越好。他们深谙心理学——人在焦虑时更愿意为”确定性”买单,哪怕这种确定性根本不存在。
如果你非要我给建议,我会说:先把那十万块钱拆开。拿三万做最坏的打算(赔光也不影响生活),拿四万当学费(预计前三个月肯定亏钱),剩下三万才是启动资金。别信那些”总部全程扶持”的鬼话,去年餐饮加盟店的闭店率是63%,比独立创业还高八个点——因为他们连失败经验都给你标准化了。
最让我担忧的不是骗局本身,而是整个社会对”快钱思维”的沉迷。短视频里天天刷到”95后创业年入百万”,却没人告诉你背后可能是家族资源加持、可能是运气爆棚、更可能是精心编排的流量剧本。当踏实工作被嘲笑,投机取巧被追捧时,十万块钱往往买来的不是财务自由,而是血淋淋的认知税。
写完这些突然有点悲观。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投资”——它不该是押注某个品牌,而是投资自己的认知维度。毕竟能保护财富的,从来不是合同条款,而是看透迷雾的清醒。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