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做FA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北京的PE/VC圈子里,能沉下心琢磨项目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忙着追风口、攒局子。”这话让我突然想起了方圆金鼎——这家在北京金融街不算最抢眼,却总让我觉得有点特别的投资机构。
一、
我第一次听说这家公司,是2018年在一个半导体行业的闭门会上。当时有个被投项目的创始人,在茶歇时拉着金鼎的投资总监聊技术路线图,两个人就着会场提供的廉价速溶咖啡,对着白板画了半小时的晶体管结构——那场景不像投资人和创业者,倒像两个实验室里较劲的工程师。后来我才知道,这位总监是复旦微电子专业毕业的,在投芯片项目前,自己先会买开发板回来焊着玩。
这种“手艺人心态”在金鼎似乎不是个例。他们官网上的团队介绍朴实得近乎寡淡,没有满屏的“TOP10名校”、“华尔街履历”,反而藏着几个有意思的细节:有投资人常年泡在汽配城和老师傅学看零部件磨损,还有个消费组的姑娘为了研究预制菜,连续三个月每天点不同品牌的外卖吃到胃病发作…

二、
但真正让我对这家公司产生好奇的,是去年接触到的某个反向案例。某家被多家机构追捧的AI公司,金鼎跟踪了九个月最终却放弃了投资。后来那家公司果然爆出数据造假,当时追进去的几家机构现在还在打官司。我问他们当时怎么发现的破绽,对方只含糊地说:“就觉得他们CTO讲技术实现时太流畅了,流畅得像背台词——真正搞研发的人,提到自家系统时总会忍不住吐槽几个bug。”
这种近乎直觉的判断,背后或许藏着某种投资哲学:他们似乎更相信“体感”而非模型,更愿意为行业洞察支付溢价而非财务预测。这让我想起早年间在浙江见过的老采购商,用手一摸面料就知道经纬密度,比机器检测还快三秒。
三、
不过这种打法显然有其局限性。在某个新能源项目的竞标中,金鼎因为执着于验证某个技术参数,比竞争对手晚了一周才出TS,结果错失了项目份额。负责这个项目的合伙人后来在朋友圈发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们总想看清所有底牌再入局,但赌场里最赚钱的往往是敢在第二轮就all-in的疯子。”
这种自我怀疑反而让人安心——至少说明他们不是在套用某种投资模板。现在太多机构把风险管理做成了风险回避,用尽调清单的完整性替代真正的价值判断。金鼎那种略带执拗的谨慎,反倒成了某种稀缺品。
四、
最近注意到他们开始涉足碳中和赛道,但打法依然很“金鼎”:没有追逐光伏、储能这些热门标签,反而投了个做工业窑炉节能改造的项目。去看项目时团队真的爬进四十度高温的窑炉测保温层厚度,据说出来时防尘口罩都能拧出汗水。
这或许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在所有人忙着用望远镜找风口时,坚持用放大镜看螺丝钉。当行业陷入“估值内卷”的怪圈,这种笨功夫反而成了护城河。有次听他们老板私下说:“我们这种小机构,赌不起闪电,只能学着种庄稼。”
五、
当然也有让人捏把汗的时候。去年某个医疗项目退出时,他们坚持多等了半年等创新药获批,虽然最终多赚了两倍,但期间LP的压力报告写了十七版。这种带着赌性的坚持,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稳健派”投资机构的认知——原来真正的风控不是避开所有风险,而是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拥抱正确的风险。
离开金融街的咖啡馆时,看见金鼎办公室窗口还亮着灯。突然觉得这家公司像古玩行里的鉴定师傅:不在乎拍卖场的喧哗,宁愿用放大镜对着瓷片釉面看半天——毕竟在这个人人都想当猎手的时代,能安心做个手艺人本身就是种反叛。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