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深圳前海做了五年GP的老友喝酒,几杯单一麦芽下肚后他突然苦笑:“你说咱们这行,到底是价值发现者还是资本掮客?”这个问题像根刺,扎进了这些年我对股权投资的观察里。
我记得2018年去前海参加某基金路演时,会场里弥漫着一种近乎宗教狂热的氛围。PPT上跳动的数字像圣歌,西装革履的投资人们举着香槟杯谈论着“颠覆”“生态”“赛道”,某个刚毕业三年的90后创业者被估值吹到15亿——只因他的商业计划书里嵌入了当时最火的“区块链+供应链”概念。这种场景让我恍惚,资本到底是在哺育创新,还是在制造泡沫?
某种程度上,前海基金群像极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缩影:高效、激进、偶尔迷失。我见过太多项目在资本裹挟下变形,某个做智能硬件的团队原本专注技术迭代,拿到B轮后却被投资人逼着每个月开发三个新品类。创始人去年和我吐槽时眼带血丝:“他们不在乎产品寿命周期,只关心下轮估值能不能翻倍。”
但你说这全是资本的错吗?恐怕也不尽然。我有次参与某个生物医药项目的投决会,注意到一个细节:五位合伙人里真正懂技术的只有两位,另外三位更擅长的是税务筹划和退出路径设计。这种知识结构错配导致的结果是——技术可行性讨论不到半小时,而LP退出回报测算能吵一下午。

最让我困惑的是所谓“投后赋能”的异化。本来该是资源对接、战略辅导的增值服务,现在变成了派财务总监监控公章、用对赌协议绑架经营决策。某个做企业服务的CEO私下跟我说,他的投资方每个月要求提交的报表多达27份,“比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还变态”,但真正提供的客户资源转化率还不到3%。
当然也有清流。我认识某家专注硬科技的小基金,合伙人会亲自下实验室看反应釜数据,投委会上经常为某个技术参数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去年投的半导体材料项目,虽然估值增长慢得像老牛拉车,但实打实突破了日本企业的专利壁垒。这种案例就像暗夜里的萤火虫,可惜在当下追逐快钱的风气里显得太过微弱。
有时候我觉得股权投资行业患上了某种“估值多动症”——资本像找不到座位的游客,不停在各个赛道间切换。去年全民追芯片,今年扎堆投新能源,听说最近又开始疯抢AIGC项目。这种追逐热点的惯性操作,本质上和大妈抢购黄金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包装得更专业罢了。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价值创造”的定义。当某个消费项目靠着烧钱换流量做到百亿估值,却在停止补贴后三个月内用户流失殆尽时;当某家科技公司专利数量耀眼,但核心元器件仍100%进口时——那些审计报告上的数字,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国民价值?
离开酒吧时老友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知道吗?现在最赚钱的不是投资项目,是收管理费。”霓虹灯映在他半醉的脸上,这个发现或许比任何投资神话都更接近真相。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