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冬天,我在三里屯的咖啡馆里撞见老周时,他正用Excel表格计算着第17版商业计划书。这个曾经扬言”要用情怀颠覆行业”的连续创业者,此刻盯着屏幕的眼神活像个正在解剖尸体的法医。”知道吗?”他突然把电脑转向我,”所有伟大的创业故事,本质上都是财务报表里的幸存者偏差。”
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杀黄鳝的摊贩——他们总能把活物处理成标准化的商品。
(二)
创业者最容易犯的致命幻觉,就是以为财务分析是给投资人看的表演。我见过太多团队把BP里的财务模型做得像维密秀场,实际账本却像凌晨三点的便利店仓库。有个做新茶饮的90后曾向我炫耀:”毛利算到68%了!”后来才知道,这哥们把创始人每天工作18小时的人工成本都算作了”老板福利”。

这让我想起个黑色幽默:创业公司的财务预测,本质上是用Excel编写的科幻小说。最魔幻的是,写手们自己往往第一个信以为真。
(三)
现金流才是创业公司的氧气面罩,这个道理要在窒息前明白。我特别欣赏某个做跨境电商的疯子,他办公室墙上挂着幅泰坦尼克号剧照,下面写着:”记住,沉船时最先淹死的都是会计。”这哥们坚持用最笨的办法——每周亲手给供应商打款,就为了感受资金流出的肌肉记忆。
有个反常识的观察:越是精致的现金流预测模型,越容易让人产生虚假安全感。就像给溺水者戴上VR眼镜播放冲浪视频。
(四)
关于融资节奏,我有个不太政治正确的比喻:融资就像输血,输太早会稀释造血功能,输太晚容易器官衰竭。去年有个AI项目死得很典型——他们在Demo日被二十家机构追着投,却因为”估值没到心理预期”全部拒绝,三个月后跪着求人时,投资人却说:”我们要等你们的死亡数据更完整些。”
有时候觉得,创业财务最吊诡之处在于:当你最需要钱的时候,恰恰是最难拿到钱的时候。这个悖论像极了爱情。
(五)
最后说个真实故事收尾。某次尽调时发现,有家活过五年的硬件公司,财务总监居然是中文系毕业的诗人。问他秘诀,他打开抽屉给我看泛黄的笔记本:”这里记着每个供应商孩子的升学情况,那边贴着核心团队家属的住院记录。”见我困惑,他笑笑:”财务数字是冰冷的,但付钱的理由必须是滚烫的。”
或许这才是创业财务的终极奥义:在算得清的数字里,藏着算不清的人情世故。就像再精密的KPI,也量不出深夜加班时,那杯咖啡里到底有多少梦想的浓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