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褶皱里,寻找另一种投资逻辑

上个月我去六盘水避暑,在钟山大道看到一栋写字楼外墙挂着这家公司的招牌——红底白字,典型的国企审美。说实话,如果不是当地做文旅的朋友提起,我根本不会注意到这家注册资本3.5亿的公司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朋友抿着苦荞茶说:”你看我们这的景区,缆车是他们建的,民宿集群是他们规划的,连路边那个网红书吧都是他们孵化的。”他突然压低声音,”但你说奇怪不?去年他们牵头做的农特产电商园,非要给每个合作社配AR溯源系统——在这连4G信号都飘忽的山区,是不是太超前了?”

这种矛盾感让我想起三年前在浙江某小镇见过的智慧农业项目。当时镇长拿着贴满胶布的华为手机,给我们演示需要加载两分钟的区块链溯源页面。资本总是带着某种时空错位的浪漫主义,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

六盘水攀登公司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不像传统城投公司那样沉迷于”挖路修桥盖大楼”的物理扩张,也不像沿海投资机构那样追逐元宇宙、AI的虚拟狂欢。他们最近主导的玄武岩纤维产业基地项目,听起来土得掉渣是吧?但你知道吗,这玩意儿能用在航天发动机上,隔壁省已经有军工企业来找他们谈合作了。

六盘水攀登开发投资贸易有限公司

有次我在他们的扶贫产品展销厅,看见个穿苗绣衬衫的副总亲自给游客装刺梨果脯。结账时老人嫌贵,他居然现编了段顺口溜:”三十块买健康,比吃药更划算,要是觉得不便宜,微信加我返五元!”——这种混搭着体制内身份与市井智慧的行为模式,或许才是地方投融资平台转型中最生动的注脚。

不过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投资节奏。当所有智库都在喊”产城融合”时,他们突然跑去赞助荒野求生类的短视频团队;当新能源车补贴退坡时,反而加码充电桩建设。某个雨天我和他们的战略总监聊起这个,他弹着烟灰笑:”在山区搞开发,就像在暴雨里找蘑菇——别人蹲守的地方早就被采光了,得去陡坡的背阴处找意外之喜。”

这话让我想起六盘水特有的螺旋式公路。导航显示直线距离只有三公里,但你要绕二十八道弯才能抵达。或许这种看似低效的曲折,正是资本与地域特征博弈后产生的独特肌理。当北上广深的投资人捧着TS追逐同一个独角兽时,在云贵高原的褶皱里,另一种生长逻辑正在碳酸岩地貌上悄然成型。

离开时我看到公司门口的宣传栏更新了,除了常规的党建标语,居然用粉笔写着句没头没尾的话:”本月帮果农消化三千斤滞销猕猴桃,食堂菜谱见内网”。这种把社会责任揉进日常运营的笨办法,倒让我想起小时候见过的合作社黑板报——时代在变,但有些连接方式,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顽固也更有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20/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