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盈基金:在规模焦虑与长期主义的夹缝中喘息
上周和一个在券商工作的朋友喝酒,几杯下肚后他突然问我:“你说宝盈这家公司,到底算二线里的优等生,还是掉队的一线?”这个问题让我愣了半天——倒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惊讶于这家曾经在2015年那轮牛市中叱咤风云的公司,如今竟需要被这样定义。
我2016年买过他们某只明星基金,当时冲着“三年翻倍”的宣传语去的。结果你也猜到了,现在那只基金净值还在0.8附近徘徊。最讽刺的是,去年整理旧物时翻出当年的投资建议书,发现基金经理在路演时说的“深度价值挖掘”和“严控回撤”,现在官网上换了个产品名字还在用。
宝盈的问题从来不是业绩差——事实上他们某些固收产品相当稳健——而是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里,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叙事节奏。当别家都在短视频平台让基金经理跳手势舞时,他们还在发千篇一律的投教长文;当行业头部玩家把ESG概念玩出花来时,他们才刚成立第一个碳中和主题产品。这种慢半拍的基因,像极了班里那个认真记笔记却总考不过天才少年的老实学生。
但话说回来,这种“笨拙”反而让我产生某种敬意。在遍地都是“三年三倍基”口号的年代,他们最近发布的致持有人的一封信里居然写着“建议降低今年收益预期”——这种近乎自杀式的坦诚,倒让我想起十年前基金业还保留着的某种体面。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他们内部培养的基金经理平均司龄7.2年,这在整个行业疯狂挖角跳槽的背景下简直是个异数。我认识的一位研究员在宝盈待了九年,去年拒绝某头部公司双倍薪资挖角时说:“这里允许你花三个月时间就为验证一个假设,错了也不用写检讨报告。”这种研发文化在追求短期排名的基金业,奢侈得像中世纪修道院里的手抄经人。
当然现实很骨感,去年他们规模排名跌出前三十时,我在某个行业论坛听到同行调侃:“宝盈就像个坚持用紫砂壶泡茶的老茶客,看着旁边用奶茶机日进斗金的网红店,既不屑又焦虑。”这种撕裂感体现在他们近期的产品线上——既要发行迎合Z世代的元宇宙ETF,又舍不得砍掉持续净流出的传统能源基金。

或许真正的突围之道藏在他们最不起眼的角落:那只连续十二年跑赢通胀的纯债基金,规模始终没超过50亿,但持有人的复购率高达73%。在这个追逐爆款的时代,沉默的忠诚比喧嚣的流量更珍贵,只是不知道股东们是否还有耐心等待这种“慢公司”的叙事被市场重新发现。
临走时朋友醉醺醺地拍着我肩膀说:“你知道现在年轻人怎么选基金吗?看哪个基金经理的直播打赏多就买哪个。”我们相视苦笑,窗外的陆家嘴霓虹闪烁,不知道哪盏灯下还有人在读厚厚的上市公司年报。
或许宝盈真正的困境在于:当市场都在用短视频的节奏跳舞时,坚持用华尔兹步幅行走的人,注定要承受更多的踉跄与孤独。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