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开盘,我的手机像抽风一样震个不停。瞟了一眼自选股,满屏刺眼的绿色让我瞬间清醒——得,又崩了。
说实话,这种场面早不是头一回见。2015年千股跌停时我还在券商营业部蹲点,亲眼见过大爷把交易单撕得粉碎摔在经理脸上。但这次不太一样,跌得又快又狠,连平时最嘴硬的私募老哥都在朋友圈发起了佛经。
有意思的是,当我给几个重仓的朋友发慰问消息时,收到的回复出奇一致:”早割了,等着抄底呢”。这种诡异的默契让我脊背发凉——所有人都在等别人先死,自己好捡便宜筹码,那到底谁才是被捡的那个?
一、暴跌是市场的”肺部排痰”
传统解读总爱把大跌比作发烧,但我倒觉得更像抽烟多年的老烟枪突然咳出黑痰。那些靠着杠杆吹起来的泡沫股、讲故事圈钱的伪成长股、还有永远”即将重组”的垃圾股,不就是积在市场肺叶深处的焦油吗?
记得去年参加某上市公司调研,董秘拿着PPT吹嘘要搞”元宇宙+区块链+新能源”三位一体。我忍不住问具体落地时间表,对方笑着递来一盒定制月饼:”王总,咱们要看长远布局”。现在这家公司股价跌去八成,倒是那盒月饼还挺好吃。
这种荒诞剧每天都在上演。暴跌不过是把皇帝的新衣扯下来,让那些靠概念续命的企业原形毕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的健康信号——虽然过程恶心了点。
二、散户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最让我困惑的是投资者的受虐倾向。明明知道A股牛短熊长,每次反弹都像回光返照,但只要连续涨三天,马上就有大批人喊着”这次不一样”。我在雪球上关注的一个退休教师,2015年亏掉半生积蓄后发誓永不炒股,去年又在新能源行情里杀了回来,现在每天po自己做的降压食谱。
这种集体性失忆很像家暴受害者——每次暴跌后痛不欲生,等市场稍微给个笑脸,又觉得”他这次真的会改”。或许人类天生就需要相信叙事,哪怕明知是童话。
三、危机才是最好的投教课
去年帮亲戚家孩子做财商启蒙,小朋友突然问:”如果股票永远涨,为什么还有人上班?” 童言无忌却点破真相:我们潜意识里都知道永动机不存在,却总幻想找到只涨不跌的圣杯。
真正的投资教育从来不在牛市发生。就像只有溺水时才学会换气,暴跌时那些被忽略的常识突然变得珍贵:现金流比故事重要、估值不是玄学、杠杆真的会死人…我认识的最牛散户老赵,2008年亏得睡天桥时悟出的道理,比读十年巴菲特还有用。
尾声:在赌场里寻找教堂
收盘后去楼下便利店,听见两个外卖小哥在讨论要不要补仓。其中一人说:”再跌就把电动车抵押了干,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另一人摇头:”我昨天刚给闺女交完钢琴课学费,赌不起咯。”
站在冰柜前挑可乐时突然恍惚——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大脑在研发芯片,最勤劳的双手在送外卖,最疯狂的赌性在K线里沉浮。或许股市从来不是经济晴雨表,而是民族性格的哈哈镜。
回家路上收到券商短信:”当前机遇大于风险,建议逢低布局”。笑着删掉短信抬头看天,晚霞红得像是大盘分时图。明天大概又要跌了,但太阳照常升起——这大概是我们唯一能确定的真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