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夏天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隔壁桌两个穿着西装的男人唾沫横飞地争论着某个技术指标的有效性。当我听到”CCI”这个词时,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就是我那个在2020年熔断期间坑了我整整二十万的指标吗?
这个指标到底在说什么鬼话
CCI(顺势指标)本质上是个测量股价偏离程度的温度计。当它冲到+100以上,市场狂热得像个喝嗨了的赌徒;跌到-100以下,又像个抑郁患者般萎靡不振。教科书会告诉你:+100以上超买该卖,-100以下超买该买——要真这么简单,华尔街那帮人早该失业了。
我最烦某些分析师把CCI吹得神乎其神。有一次在某券商策略会上,有个梳着油头的首席分析师信誓旦旦地说”CCI突破200就是百年一遇的买点”,结果第二天大盘直接跳水三个点。后来我才想明白,这些人都靠卖观点吃饭,自然要把简单的东西说得玄之又玄。

我的血泪实验
去年三月我做过一个极端测试:完全按照CCI信号操作创业板指。设置+150/-150的非常规阈值(传统参数是±100),结果前两周账户就像坐火箭似的涨了40%。当时我简直觉得自己发现了圣杯,甚至琢磨着要不要辞了工作全职炒股。
但打脸来得比预想的更快。第四周遇到政策黑天鹅,CCI在+152的高位反复横跳就是不回落,按照规则我只能硬着头皮持仓,最终单周回撤28%。最讽刺的是,当我终于忍痛止损后,指标才慢悠悠地跌回正常区间——就像个迟到的天气预报。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心理学
经过这次教训,我突然意识到CCI最值钱的不是那根曲线,而是背后折射的市场情绪。当指标在极端区域粘着不走时,往往不是趋势的强化,而是群体性癫狂的征兆。就像2021年的元宇宙概念股,CCI连续37天维持在+200上方,最后崩盘时连个像样的反弹都没有。
我现在更爱看CCI在零轴附近的纠结姿态。去年操作赣锋锂业时,发现指标在-20到+20之间盘整了整整两周,当时锂价明明在暴跌,但股价却异常坚挺。这种背离最终酝酿出后续80%的涨幅——指标没说话,但已经把资金的小心思卖得干干净净。
给正常人的使用建议
如果你非要我用一句话总结:把CCI当成后视镜而不是导航仪。我现在的习惯是:
1. 周线级别看大势,日线找打脸时机(比如指标与价格连续背离)
2. 在±100区域画个”脑补警戒线”,但真正操作要等价格本身确认
3. 永远记得2020年3月9日那个教训——当时CCI显示严重超卖,但谁料到第二天还能再跌9%
最近我让实习生做了个数据回测:从2018年至今,单纯依据CCI超买超卖信号操作沪深300,胜率居然不到42%。但要是叠加成交量突变过滤,胜率能拉到67%——你看,这指标就像辣椒酱,单吃能呛死人,但配上合适的菜就能惊艳全场。
说到底股市里哪有什么圣杯指标?去年咖啡厅里争论的那两位,听说一个去了私募当总监,另一个转行开了火锅店。有时候我在想,或许火锅店才是技术分析的终极归宿——至少牛油锅底不会给你假信号。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