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余额又涨了,但这次我闻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早上刷财经新闻,看到两市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的推送时,我正端着半凉的咖啡盯着K线图。说真的,这个数字让我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的那个私募经理——当时他举着拿铁信誓旦旦地说:”现在敢上杠杆的,不是天才就是赌徒。”
数据本身当然漂亮。比起上个月环比增长2.3%,创业板融资买入额周环比飙升15%,这些数字在研报里能编出十八种看多逻辑。但你要是真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过几年,就知道融资余额这玩意儿跟麻辣火锅一个道理——闻着香,吃多了准闹肚子。
我统计过自家交易记录,2020年那波融资潮里,我靠着杠杆在宁德时代上赚了套首付,转头又在长春高新上赔光了年终奖。最讽刺的是,两次操作基于的是同一套”技术面突破+资金流入”模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所谓的量化信号,不过是情绪共振产生的幻觉。
眼下这轮加杠杆很有意思。传统意义上的”赛道股”融资增速反而放缓,倒是那些名字里带”智能””精密”的中小盘股融资买入额蹿得最快。某个做机床数控系统的公司,市盈率都干到120倍了,融资余额周增幅还能达到27%——这让我想起小区里那些追着无人机跑的孩子,明明知道抓不到,就是停不下脚步。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本周融资偿还额增速比买入额还高3个百分点。这说明什么?有人边点火边撤退,就像野炊后刻意踩灭火星的老猎人。我认识的一个游资昨天在群里说漏嘴:”现在玩融资盘,要比跑得快的人更早系好鞋带。”
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理解融资余额——它与其说是市场信心的晴雨表,不如说是群体焦虑的计量器。当固收收益跑不赢通胀,房产流动性日渐枯竭,那些堆积在理财账户里的闲置资金,终于找到了看似合法的冒险出口。这哪里是在炒股,分明是在进行一场集体性的风险补偿行为。
昨天路过证券营业部,看见大厅里坐满了银发族。有个老太太戴着老花镜戳手机屏幕,界面赫然是两融操作页面。”闺女教的我,说这个比买理财划算。”她说话时眼睛里的光,和我去年在澳门威尼斯人看到的赌客一模一样。
说到底,融资余额从来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它折射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财富焦灼感——明知道悬崖边跳舞危险,但听到音乐响起时,还是忍不住踮起脚尖。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607/
